《〈赵氏孤儿〉与中文化交流》的研究综述.docxVIP

《〈赵氏孤儿〉与中文化交流》的研究综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赵氏孤儿〉与中文化交流》的研究综述

PAGE \* MERGEFORMAT8 《〈赵氏孤儿〉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综述 《赵氏孤儿》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极其著名的戏剧,其影响直至今日。为一代代的中国人所熟知。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它早在清代早期就已经走出了国门,在欧洲各国传播并且有适应当地情况的版本出现。故本文就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简单的介绍其再海外的发展,并分析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一、《赵氏孤儿》与马若瑟 纪君祥创作的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讲的是晋灵公时奸臣屠岸贾杀害了赵盾一家三百余人, 只剩下赵朔夫人, 即灵公的女儿, 腹怀有孕藏在宫中。赵朔的夫人在宫中生了个儿子, 起名“赵氏孤儿”。她托赵朔的门客程婴将孤儿带???宫外抚养, 然后自己就缢死。屠岸贾此时把晋宫围的水泄不通, 程婴将孩子藏在草药堆中想混出宫门, 守门的韩厥明知草药中放有孩子, 但出于正义之心, 他放走了程婴, 然后自己引刀自刎。屠岸贾得知这个消息后就下令将晋国半岁以下、一个月的小孩统统杀死。程婴找到了当年赵盾的同僚公孙杵臼商量如何处理, 在此危机时刻这两个当年赵盾的门人都大义凛然,挺身而出。程婴决定献出自己刚出生的儿子,顶替赵氏孤儿, 而公孙杵臼则主动扮演收藏赵盾后代的角色。在剧的第三折中, 程婴告发公孙杵臼收养赵氏孤儿, 并亲自将假孤儿, 实际上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交给了屠岸贾。因程婴“揭发”公孙杵臼收养赵氏孤儿有功, 就被屠岸贾留下当了门客, 其子被屠岸贾收为义子,而这恰恰就是真正的赵氏孤儿。二年后程婴将真情告诉了赵氏孤儿, 而此时他已经名为程勃, 又因过继给了屠岸贾, 又名屠成。赵氏孤儿在上卿魏降的帮助下杀了屠岸贾, 为父为祖报了大仇, 程婴、公孙杵臼、韩厥均被朝廷嘉奖。 《赵氏孤儿》出现了很多的版本。其剧情也有不同之处,但在中国的剧本情况而言,其内容大同小异,但是基本的人物等都没有变化。这里介绍的是纪君祥最早创作的那个版本的剧情。 纪君祥创作《赵氏孤儿》杂剧时, “一方面把《左传》和《史记》记载的晋灵公欲杀赵盾和晋景公诛杀赵族这两个相隔多年的事件捏合在一起, 一方面继承了《史记》中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和线索, 增添和变动了若干情节,并赋予它强烈的复仇思想, 塑造出一批为挽救无辜而前赴后继、舍生取义的人物形象, 使之成为一个壮烈的、正气浩然的悲剧。”参考文献 [1]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62—163页。 张西平先生在《清代来华传教士马若瑟研究》[2] 张西平:《马若瑟研究》,《清史研究》2009年第3期,第43页。 一书的中文版序中这样介绍马若瑟:马若瑟(Joseph de Premare , 1666 —1736) ,法国来华的著名耶稣会士,是著名的汉学家和索隐学派的代表人物“索隐”这个概念在中国古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探啧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娓娓者,莫善乎蓍龟。”见(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第604页,中华书局1994年。蔡元培先生在他的《石头记索隐》中将“索隐”赋予三重含义:“品行相类”、“轶事有征”、“姓名相关”,并认为他的《红楼梦》研究是以“触类旁通,以意逆志”为其基本的方法。参阅《石头记索隐》,第1011页,1055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采用“索隐”两字来翻译“Figurists”,大体还保留着中文的原意。 。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及其影响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和介绍是马若瑟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他翻译了《书经》的部分内容和《诗经》的第八章。但他所翻译的中国文化典籍中最有影响的是他对元杂剧《赵氏孤儿》的翻译。 至于为什么在众多的中国文学中选择了《赵氏孤儿》。鲁进先生在研究了存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马若瑟通信手稿和法国18世纪的文化背景,认为马若瑟翻译《赵氏孤儿》的动机和他的索隐派神学观点密切相关。[3] 鲁进:《马若瑟为什么翻译了〈赵氏孤儿〉》 ,《汉学研究》第三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中国的古典经籍包含基督降临的预言,这些基督教的痕迹也体现在汉字的构造中。他因此认为,让中国人皈依天主教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向他们解释中国经典的真正含义。而《赵氏孤儿》在元剧中最符合当时法国文学界对悲剧的观念:时间,地点和情节的一致;主题来自古代历史,是涉及国家民族大事的重大题材;主人公属于王公贵人;文体高雅,用语不俗;悲剧也必须用诗体。因为是翻译作品,最后一点可以不计,不过元剧至少唱词和韵白是诗体的。中国戏剧从来都不讲究时间和地点一致,但除此而外,《赵氏孤儿》在其他方面都严格合乎法国悲剧的要求。另一方面,剧中人物高贵的英雄气概也是吸引马若瑟

文档评论(0)

canggu808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