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之——国民性批判资料.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迅研究之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文化定位: 文化传播及其特殊环节:否定 文化与主体意识: 挑战与反应第三世界的形象构建 (二)历史定位: 历史的必然一环,从严复、梁启超、邹容等核 心是奴性 (三)思想定位: 启蒙主义范畴:人道主义为主 整体性特征:结果与数量、整体 理性批判:文化与社会 二、改造国民性的几个范畴 (一)“凶兽”与“弱羊”——中国人文化人格的复合形象 在鲁迅看来,中国人最典型的文化人格是凶兽与弱羊品质奇特结合,这是他对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人格的长期思考的结果,也是对中国国民缺乏独立人格和平等思想等的生动比喻,更是对旧有传统文化人格致命局限的最本质概括与总结。鲁迅对传统文化人格这一特征的深入揭示,发掘出了中国国民劣根性中最为深层和最普遍的文化内容,其它的诸多劣根性都可由此得到文化上解释。 1、双重性:中国国民的文化人格是“凶兽”与“弱羊”这两种逆反人格与品质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奇特复合体、统一体。 “我迎送着来来往往这老国度的人民,从他们的面相上,服饰上,动作上以及所有他们的一切,我发现了两批东西:凶兽和羊,踏践者和奴隶。我惊异着我们可敬与可爱的先觉竟拿着他们的后嗣的一大部分做了圣道的牺牲—无名的永远的毒恶的牺牲!”——武者 “他们是羊,同是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们事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们更弱的羊时便现凶兽样,因此,武者君言误认为两样东西了。”鲁迅还极为悲观地认为:“在黄金世界还未到来之前,人们恐怕总免不了同时含有这两样性质,只看发现时候的情形怎样,就显出勇敢和卑怯的大区别来。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着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2、文化特征: 主子”与“奴才”并非单纯指的是身份与位置、地位而言的,,更主要的是指一种角色意识,一种文化心理:无论是“凶兽”与“弱羊”、“主子”与“奴才”就其本质而言是统一的,都是缺乏独立的文化人格的体现,都是没有平等意识的反映。 在提到孙皓说:“治吴时候,如此骄纵酷虐的暴主,一降晋,却是如此卑劣无耻的奴才。中国常语说,临下骄者事上必谄,也就是看穿了这把戏的话(《坟·论照相之类》)。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如此,固然有其阶级的局限;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一般民众又如何呢?在谈到普通民众的照相时,鲁迅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较为通行的是先将自己照下两张,服饰态度各不相同,然后合照为一张,两个自己即或如宾主,或如主仆,名曰‘二我图’。但设若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地,向了坐着的那一个自己跪着的时候,名色便又两样了:‘求已图’。”(《坟·论照相之类》) 3、人格的哲学分析:扭曲的主客体关系,乃是对世界与他人的关系的一种隐喻。 鲁迅曾引用李普斯(Theodor Lipps)的话说:“凡是人主,也容易变成奴隶”,就从人格(空间)发生学的角度点出这一问题的实质。李普斯应用“移感”理论(美学理论),提出了人格的“移感说”,即由已推人或由人推已,是“觉醒的自己‘移入’在别人中,是自我人格在别人向上的投影,也是人类‘共同经验’在‘人格’的映象”。 “他人之人格乃自之人格之变容者也,他人之威严乃自己之威严也,他人之名誉乃自己之名誉也,他人之伟大乃自己之伟大也,他人内面之广与自由乃我等自身之扩张并自由化也。自己益视他人为人格(不视为单纯之肉体),则其趣益鲜,已为人之意识益明,则益视他人为人格。故我等对于自己而有所尊重,则对于他人亦不得不尊重之……道德界之帝王欲他人亦为帝王,真正之君主人(Herennatur)必恶奴隶主义,必恶他人之对于已为奴隶与有奴隶之行。至诚之人真实之价值深入于其心,自憎阿谀卑屈。凡欲使人为奴隶者,其人即有奴隶根性。好为暴君之专制者,乃缺道德上之自负也。凡好傲慢之人,遇较已强者恒变为卑屈。而奴隶有时亦妄自尊大,俨如君主,此乃与追从之勤勉同根而生者也” 利勃斯《伦理学之根本问题》第二章 4、人格的历史发生学: 与传统人生观的互为表里,相互扶持 鲁迅在思考国民人生观的文化本质时,发现了国民对待子女玉帛的特殊态度与方法: 其一是坚壁清野主义式的态度。 “坚壁”实是一种消极的退“守”; “清野”则是一种积极的破坏。 其二,则是以项羽、刘邦为代表的另一种对待子女玉帛的方法,即可以“取”彼。 人格构建的自动化(自觉)机制。 5、“凶兽”“弱羊”复合人格与中国传统的同构关系。 《荀子·礼论》中也曾经强调指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礼教文化的特征: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