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效落实课程标准 发展学生运算能力
案例2:《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 练习:()最大能填几? 50×( )120 60 ×( )227 竖式计算: 630÷7 485÷9 知识基础:整十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新知识点:商写在什么位置,商与除数相乘的积的书写格式。 后续作用:除数是两、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 计算下面各题: 430 — 60×7 259 — 80 × 3 课程标准:能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除法竖式书写格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商的位置的确定。 教学目标: ①结合算理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②在计算除法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试商的方法。 ③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迁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0里面有3个40 120÷40 120 40 老师是在学生经历几次探索体验、充分交流 算理和算法后,再通过观察比较总结提炼算法的。 教学中一定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有机会 经历,有机会感受,有机会理解,有机会创造。 让学生经历交流算法的过程就是积累数学活动 经验。新课标也明确提出了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的目标,它背后深远的意义还要老师们在自己 的实践中开动脑筋,深入挖掘,潜心感悟。 3.借助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 学完例题后,于老师让学生自编题,一名学生编出了一道 0.8+3.74= ,这种类型将要揭示的“小数点对齐”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小数加减法总结算法的重要时机。为了让学生有机会调动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验,经历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过程,于老师就让每个学生都来做这位同学编的题,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道理。 案例3: 北京于萍《小数加减法》 师:你们以前做过很多很多加减法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把末位的两个数字对齐,可这道题为什么不末位对齐呢? 生:整数的末位是个位,末位对齐也就是个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不能末位对齐。 师:你们虽然没把末位对齐,但把谁对齐了? 生: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你看得很深、很准,这样做肯定有这样做的道理。可为什么一定要小数点对齐、要相同数位对齐呢? 生1:如果不对齐算出来就错了。 生2:如果不把小数点对齐,而把末位对齐的话,十分位的8就和百分位的4对齐了,相加之后肯定就不对了。 生3:我举个例子吧,比如买两样东西,一个是 0.8 元,另一个 3.74 元,如果把末位的8和4相加,就是用8角加4分,那肯定不对了。 师:我们研究同一个问题时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比如,可以讲道理,也可以举例子。刚才这道题,就有同学想到了用我们都熟悉的“元角分”举例子来解释,简单的事说明了深奥的道理,你真棒。看来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才能够相加减。 小结:原来看似和整数加减法不太一样的“小数点对齐”其 实和“末位对齐”一样,都是为了确保“相同数位对齐”,而相同数位对齐背后的道理就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直接相加减”。你们不仅找到了方法,还理解了方法背后的数学道理,真了不起。 数的运算教学中的核心概念——相同计数单位 【本课知识的魂】 小数加减法在小学“数与代数”的学习领域中占有什么位置?如何把握它与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这节课又该如何呈现知识的本质,抓住核心概念进行教学?于老师的教学实践回答了以上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始终抓住本课知识的“魂”实施教学,老师没有满足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而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逼近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引发学生对小数加减计算道理深刻理解,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本质意义一致,即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像这样,将“讲理”与“明法”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核心概念,更好地实现学生“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的培养目标。 核心概念这条主线将零散的知识串成了一条珍珠项链。 三、数的运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瞻前顾后,准确定位。数学知识是一个结构严谨的整体,任何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都不是知识的孤岛而是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因此,必须从知识的整体结构和知识、技能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每一单元和每一节课知识、技能的地位和作用。 脑中有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尖峰系列课程之:全景 UBM 在 ICL 术中的应用【主讲:王晓瑛】 【助理:邓伟 】(笔记:陈则云)2014.11.11.docx
- 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5套).pdf
- 爱登堡电梯BT302电梯控制器手册调试手册.pdf
- 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pdf
- 四年级学习分享PPT模板.pptx
- 【25套】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学课件 .pptx VIP
- 2024年大学生mooc慕课英语语法与写作(暨南大学)答案.docx
-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docx VIP
- 空气自动监测站房方案 .pdf VIP
- 检验科职业暴露培训.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