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风温研究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风 温 【学习目的与要求】 风温是冬春季常见的急性外感热病,是新感温病的代表和重点病种之一,极具代表性。 熟悉风温的含义及初起证候特点。 熟悉风温的病因病机及传变规律。 掌握风温各证候类型的辨证论治,重点掌握邪在肺卫、邪热壅肺、邪陷心包、肺胃阴伤等代表性证型的辨证论治。 一、概述 (一)风温的涵义 病因——风热病邪 内涵 初起证候——肺卫表热证 季节——多冬春 外延:急性外感热病 (新感温病) (二)临床特点 1、初起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2、可有逆传心包。 3、后期以肺胃阴伤为主。 4、多发生于冬春季节。 (三)风温的源流 1、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为风温。风温之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2、唐代至清初:多把伏气温病认作风温。 庞安时:“病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搏,则发风温,四肢不收,头痛身热,常自汗出不解。治法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汗出则谵语。” 3、首先把风温作为春季的新感温病立论的是叶天士。 “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经》谓「春气病在头」,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此手太阴气分先病,失治则入手厥阴心包络,血分亦伤。盖足经顺传,如太阳传阳明,人皆知之;肺病失治,逆传心包络,幼科多不知者。” “俗医见身热咳喘,不知肺病在上之旨,妄投荆、防、柴、葛,加入枳、朴、杏、苏、卜子、楂、麦、广皮之属,辄云解肌消食。有见痰喘便用大黄礞石滚痰丸,大便数行,上热愈结。幼稚谷少胃薄,表里苦辛化燥,胃汁已伤,复用大黄大苦沉降丸药,致脾胃阳和伤极,陡变惊痫,莫救者多矣。” 4、陈平伯撰风温专著《外感温病篇》 “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证之提纲也。” (四)与现代疾病的关系: 西医学中的流行性感冒、冬春季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病,可参考风温病辨证论治。 二、病因病理 (一)病因——风热病邪 春季: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冬季: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风温在春季和冬季均可发生。陈平伯说,“春月风邪用事,冬初气暖多风,故风温之病多见于此。” (二)发病: 外因:风热病邪 素禀不足 内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 起居不慎 房劳太过等 (三)病理特点: 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犯手太阴肺经,并以肺卫为病变中心: “风为天之阳气,温乃化热之邪,两阳薰灼,先伤上焦,种种变幻情状,不外手三阴(即肺经)为病薮,头胀汗出,身热咳嗽,必然并见,当与辛凉轻剂,清解为先,大忌辛温消散,劫烁清津…” 外则卫受邪郁——发热,微恶风寒 内则肺气失宣——咳嗽,咽痛 2、肺卫之邪不解,其传变有二: 一是顺传于胃(气分):呈现气分阳明热炽、邪热壅肺、热结肠腑等病理变化; 二是逆传心包:导致机窍闭塞,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症的病机变化。严重者,可出现内闭外脱的危象。 3、风温后期,多呈现肺胃阴伤的病理变化。 Q:如何理解“顺传于胃”? 陈平伯:“但风邪属阳,阳邪从阳,必伤卫气,人身之中,肺主卫,又胃为卫之本,是以风温外薄,肺胃内应,风温内袭,肺胃受病,其温邪之内外有异形,而肺胃之专司无二致,故恶风为或有之证,而热渴咳嗽,为必有之证也。” 风热病邪 肺 肺卫 气 邪热渐解 肺胃阴伤 胃 肠 痊愈 心包(营血) 内闭外脱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