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音乐教育毕业论文研究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我爱这土地》的艺术特色和演唱研究 学生姓名:赵鹏飞 指导老师:龙朝明 完成日期:5月 目 录 前言 第1章 艺术特色分析 1.1 歌词分析 1.2 音乐分析 1.2.1调式、调性特点 1.2.2曲式结构特征 1.2.3歌曲伴奏特征 1.3 艺术表现 第2章 演唱研究 2.1 字正腔圆 2.2 深情并茂 2.3 歌曲与伴奏的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前言 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我爱这土地》是作曲家艺术歌曲创作成就的代表作之一, 曾于2002年获第二届中国音乐最高奖“ 金钟奖”特殊荣誉。同年由作曲家将此曲选入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我爱这土地-- 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作曲家将这首艺术歌曲定为歌曲选集的总名, 说明这首歌曲在同类作品中的重要性, 同时, 也反映出作曲家对祖国, 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深厚的依念之情, 及作曲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爱这土地》是标志着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高峰的代表作, 论其篇幅之长、情感表现幅度之大、内涵之深、钢琴部分之考究、演唱处理和表现难度之高, 为建国以来我国艺术歌曲所罕见。 声乐旋律在充满歌唱性和激情充溢的整体格调中,适时地引进朗诵性音调, 运用张与弛、徐与疾、强与弱、断与连、浓与淡、动与静之间的转换与对比, 形成宣叙性与歌唱性、抒情性与戏剧性的有机结合, 创造性地舒展了歌词的意蕴, 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下面, 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此首歌曲的艺术创作特色和演唱研究。 第一章 艺术特色分析 1.1 歌词分析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的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啊, 和那来自林间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艾青原诗共11 行,诗的情绪复杂多变,委婉抒情与深沉忧郁皆有。这首诗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明显带有当时时代的悲剧因素。句式结构上灵活多样,根据情感流淌,采用长短句结合的形式。发自内心的炽热情感自然流畅的迸发而出。表达了诗人对祖国, 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它深深的打动了作曲家陆在易,心系祖国的他,带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创作了这首歌曲。通过作曲家精心构思预制,寻找最贴切和适合的音乐语言和与之相适应的音乐风格,最终使这首歌曲成为艺术歌曲中的名作。    Form 1.2 音乐分析 1.2.1 调式、调性特点 整个调性布局,列表如下:   表 1.1 起止小节数(1-50﹚﹙51-57﹚﹙58-62﹚﹙63-69﹚﹙70-118﹚ 调式调性  bG     G     bG     A     bG 整个调性的布局呈现出一种极有意思的对称关系,整个调性布局是在主调bG大调上,插入了G大调和A 大调,从而使全曲获得了调性色彩的对比,同时又具有对称的美感。 除此之外,这里面还有一个深层次的调性布局问题,那就是作曲家对重同名调的运用。所谓重同名调,顾名思义,指的是同名调之同名调。换句话讲, 就是比主调(原调)高半音和低半音的同调式调。从此曲的调性特点来看,作曲家使用了bG大调的重同名调G 大调来与主调形成调性色彩上的对比。而bG到A是一个增二度的调性关系, 也具有很强的调性色彩对比。 1.2.2 曲式结构特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