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意识与人类学研究的三个世界概要
中国意识与人类学研究的三个世界
赵旭东
【内容提要】中国人类学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以中国意识为核心的知识主体性话语的创造,要求人类学家必须从中国中心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宏观的整个世界的构成。围绕中国而产生出来的地方社会、周边社会以及现代世界这三者可以用来构成人类学家审视自己田野资料的背景性构架。而以中国意识的构造为核心的多个世界图式的影响及其互动属于是一种不变的内核中的最为坚硬的一部分。我们要去承认这种多元世界的现实,并洞察到这多元背后作为整体的文化存在的可能,以此来促进人类学的文化反思及创造出具有新的意义且有着知识主体性的田野工作。
【关键词】中国意识 个世界 地方社会 周边社会 现代世界
但是,那时的中国学术界,似乎对于“中国”两个字的涵义并没有那样敏感,反倒是最近伴随着中国崛起而有的“中国模式”的探讨④,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真正注意到了中国及中国意识问题的重要,注意到了中国道路发展中的独特价值⑤,但向来以地方性知识为自我标榜的人类学家们似乎依旧对此没有太多的回应,结果造成的一个局面就是,这样重大的问题的讨论已经为其他的学科所捷足先登,比如历史学。⑥但无论怎样,不论是从费孝通还是弗里德曼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可能都还是一个,那便是在今天的中国人类学的世界中,可否能够真正冷静地去重新思考一下弗里德曼所提出此一号召的初衷以及在今天中国本土得到实现的诸多可能性。
无可否认,今天,作为单独而孤立地看待中国问题在一个点上的投影的人类学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需要有一种从结构关系论角度的对于中国人、社会及其文化这三者联系的整体性理解。而这种理解,一定又是建立在对于中国意识生长空间的伸缩变化与演变的不断把握之上。可以说,它既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与各要素相互杂糅的过程。
而作为今天一种清晰意识的中国观念,从其生成到其不断的扩展,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更多在空间意义上发生实际影响力的观念。这个观念,就如一块磁铁一般,其一旦形成,就具有了一种吸附力,越靠近中心的,其对这个范围的吸附力就越大;逐渐扩展出去的,结果则是这种吸附力的减少,由此而构成从中心到边缘无限伸展出去的一种差序格局。但是,从这块磁铁中分离出去的本身有着磁力的铁屑,它却又会比缺少这种磁力的存在物有更为强劲的回归能力,稍有吸力便能被吸附到此一磁铁上来。这种中国观念中的所谓的“磁铁效应”,至少可以用来解释一部分跟中国意识紧密相关的社会与文化的现象,并可以启示我们在对现象进行民族志的描述时真正的着力点应向哪里去寻。
一、问题的提出
单就一种空间的意义而言,我们至少可以在三个层次上去谈论有关中国意识存在及其多样性的问题。这第一个层次便是中国意识与地方社会的问题,由这种关系所构建出来的中国意识,我们可以简洁地称之为“世界一”。第二个层次是中国意识与周边的社会与文化,这里,中国自然被构想成了一个潜在具有吸附力的中心,由此而对周边的文化形成和自我转化发生着一种持续性的影响,由此而构建出来的中国意识,我们便可称之为“世界二”。而在第三个层次上,依旧是从中国作为中心而看出去的向周边之外更远处扩展开去的一个空间,这实际便是中国意识中与海洋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海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用中国这个概念可以去涵盖的世界文明,它背后承载着的便是一种在中国文化里很早便成熟起来并影响到后来世界想象的天下观念,由此而构建出来的中国意识的整体图景,我们便可称之为“世界三”。
可以说,这是由三个不同层次的中国意识所构建出来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图景,它们既是脱离开现实存在着的、经验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一种超验的观念建构,同时又是对于生活在此文化观念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神圣观念都会造成实际影响的力量。可以直白地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中国意识,其很难真正脱离开这样三个层次或者三个世界去加以谈论。而这反过来说也许更为适宜,那就是我们对于中国的表述一定是在这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的某一个世界中展开来的,由此而使得四处分散开来的地方性和异域性的存在变成为中国意识中的一个部分并得以解释。
实际上,这三个层次覆盖了三个区域空间的生活世界的图景,它们都与“中国”这个既具有空间意义(地理),同时又具有时间意义(历史)的观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圈”的概念,即如王铭铭所归纳的“三圈说”所指示的那样,以“中间圈”来划分出内外两圈的三圈论的做法。⑦或如在此之前费正清所提出的另外一个“三圈论”,即所谓“汉字圈”、“内亚圈”和“外圈”这三种。⑧或者再如杨联陞依据内外服的相对性而指出的一种模棱两可的“中国中心的世界秩序”,因为在他看来,这既是一种神话又是一种事实。⑨后来的沟口雄三更是接续此种中国中心论而提出即便是在今天还在发挥作用的“中华文化圈”的概念,并将此概括为一种“中国的冲击”,它并没有伴随着中国乃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