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高功率放大器.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6 丁类(D类)高频功率放大器 一、 概述 甲、乙、丙类 放大器的比较 甲到乙到丙类是通过不断减小导通角θc ,通过减少ic的流通时间(Pc↓),使η↑。 ∵ θc太小时,η虽高,但Icm↓,Po反而下降。?为提高Icm,必须加大激励电压(太大会击穿管子)。 ∴丁(D)类,戊(E)类采用固定θc=90o(Icm固定),而尽量减小Pc的方法,提高η,即:管子工作于开关状态 导通时进入饱和区:??? vc=Vces, ic=ices 截止时进入截止区:??? vc=Vcc, ic=0 ?? 使Pc=VcIc大大减小,使η↑,理想时η接近100%。 VT1导通:A点电位=Vcc-Vces? VT2导通:A点电位=Vces? vA(方波)经付氏级数分解,选出基波V1 则输出功率: Po=(V1I1)/2=(2/π2R)(Vcc-2Vces ?)2 直流供电功率: Pdc=VccIco=(2Vcc /π2R)(Vcc-2Vces)   集电极效率: ηc=Po/Pdc=1-(2Vces/Vcc) 当Vces很小时,ηc接近100% 另外: (1)电流开关型电路:ηc更高 ? ηc=Po/Pdc=1-(Vces/Vcc) (2)戊(E)类: ? 单管开关工作,开关时间下降,只有器件的电流变为零时管子才能导通或截止,减少了开关转换期间的器件功耗。 本章小结: 一、谐振功率放大器的特点 二、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1.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谐振功率放大器的功率关系和效率 三、谐振功率放大器的折线近似分析法 1.折线化的适用范围和分析步骤 2.集电极余弦电流脉冲的分解 三种工作状态:欠压、临界、过压状态 RP、Vcc、Vbm、VBB变化谐振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切换 四、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高频效应 基区渡越时间、rbb’、Vces、引线电感影响 五、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 六、丁类(D类)高频功率放大器 2.?形匹配网络 3.T形匹配网络 在大功率输出级,T型、Π型等滤波型的匹配网络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图中的R2一般代表终端(负载)电阻,R1则代表由R2折合到左端的等效电阻,现以 (a)为例进行计算公式的推导 两种Π型匹配网络 (a) (b) L1 R1 C1 C1 R1 L1 C2 R2 R2 C2 将并联回路R1C1与R2C2变换为串联形式,由串、并联阻抗转换公式可得 L1 C1 R1 C2 R2 网络匹配时,R1= R2 由谐振条件得 : [例] 有一个输出功率为2W的高频功率放大器、负载电阻RL=50Ω,EC=24V,f=50MHz,Q1=10,试求Π型匹配网络的元件值。 解 : L1 R1 C1 R2= RL C2 R1应该是功率放大器所要求的匹配电阻 Rp ,即 L1 C1 R1 C2 R2 网络匹配时,R1= R2 改写为: 解之得: 由谐振条件得 : 注意,考虑到晶体管的输出电容Co后,C1应减去Co之值,才是所需外加的调谐电容值。一般,当L1确定之后,用C2主要调匹配,用C1主要调谐振。 实际还有其它各种形式的匹配网络。分析方法都很类似,即从匹配与谐振两个条件出发,再加上一个假设条件(通常都是假定Q1值),即可求出电路元件的数值。 电流开关型 集电极和发射极间电压 集电极和发射极间电压 A点电压 集电极回路交流电压峰值 A点平均电压等于VCC 方均根值(有效值) 当工作频率高时,导通到截止的转换时间不容忽视,工作频率受到限制。 高频时,电压开关型电路要好些。 电压开关型丁类放大器 二、电压开关型电路 ? VT1和VT2轮流导通、截止。L、C、R串联谐振,谐振于基波频率(选频)。 基波电压峰值: Vo=V1=(2/π)(Vcc-2Vces ?) 基波电流峰值: I1=Vo/R=(2/πR)(Vcc-2Vces ?) 平均分量:(直流) Ico=I1/π=(2/π2R)(Vcc-2Vces ?) 注意: ? 选用开关时间短的器件,以提高ηc。 第六节结束 p 2 1 cm p 2 cm 1 cm cm o R I 2 1 R 2 V I V 2 1 P = = × = P = = P o + P c I P = =V CC × c 0 c o o o c P P P P P + = = h = ) ( g 2 1 I V I V 2 1 P P c 1 0 c CC 1 cm cm o c q x = × = = h = 临界线方程 iC=gcrvC iC =gc(vB–VBZ) (vB>VBZ) i c =I c0 +I cm1 cos w t+I cm2 cos2 w t+ … + I cmn c

文档评论(0)

taotao0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