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免疫学小吞总结.ppt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检验免疫学小吞总结

莆 田 学 院 医 学 院 2014级医学检验本科课程 医学免疫学实验 郭金华 讲授 Tel 教研室在实验楼301室 实验一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实验目的: 1.掌握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 2.熟悉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方法 3.了解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项目: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讲解、操作)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试验(了解)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一、原理 中性粒细胞(小吞噬细胞)富含溶酶体、过氧化物酶及杀菌物质,具有吞噬细菌和异物颗粒的能力。在体外将中性粒细胞与细菌或异物颗粒共同孵育后,显微镜观察可见中性粒细胞内有细菌或异物颗粒。该试验常用白色葡萄球菌作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物。 计算吞噬有细菌或异物颗粒的中性粒细胞数占中性粒细胞总数的百分率和每个中性粒细胞平均吞噬的细菌或异物颗粒数,可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二、材料 * 器材:无菌采血针、吸管、试管、玻片、显微镜、 水浴箱等 * 试剂:加热杀死的白葡菌悬液(10亿/ml)、 3.8%枸橼酸钠溶液或肝素溶液(50U/ml)、 瑞氏染液、75%酒精等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三、方法 左手无名指消毒后,用无菌采血针取血4滴(约0.2ml),或从静脉采血6~8ml,加入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管中,摇匀。(枸橼酸钠:血≈1:4) 于上述管中加入白葡菌悬液2滴(约0.1ml)或3~4ml,充分混匀,置37℃水浴箱中孵育30min,每10min轻摇一次。 取出后略加振摇,用毛细吸管吸取,滴1滴于洁净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推成薄涂片,自然晾干后作瑞氏染色: 滴加Wright染色液(甲液)染色 1~2min; 滴加等量的缓冲液(乙液)染色 4~6min; 用水冲洗:平持玻片,在一端加水,使染料漂走; 自然干燥或滤纸印干后镜检。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三、方法 4. 先用低倍镜观察涂片全貌,换用油镜,辨认血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核和被吞噬细菌呈紫色,中性粒细胞的胞浆呈淡红色。 5. 计数100个中性粒细胞,分别记录发生吞噬和未发生吞噬的中性粒细胞数,同时记录所吞噬的细菌数。(越接近推片末梢,细胞数越多。计数时应取血涂片前、中、后三段计数,以提高准确率。) 6. 结果: 吞噬率%=有吞噬细菌的细胞数/100个中性粒细胞 吞噬指数=被吞噬的细菌数/100个中性粒细胞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吞噬率约为80~90%,吞噬指数大于1。 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左上:瑞氏染色 右下:革兰染色 血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 granulocyte) 杆状核细胞(Nst):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与假设核直径之比大于1/2,或凹陷程度与假设圆形核直径之比大于3/4,形态弯曲呈粗细均匀的带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副染色质明显、透亮,核两端钝圆呈深紫红色。胞质中充满中性颗粒而无A颗粒。颗粒特点: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细小中性。 ?? ????分叶核细胞(Nsg):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有时核虽分叶但叠在一起,致使连接的核丝被隐蔽,这时核常有粗而明显的切痕;核染色质呈较多小块,深紫红色,副染色质明显。胞质丰富,呈淡红色,浆内充满中性颗粒。分叶核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的另一种划分标准是核桥(即核最窄处小于最宽处的1/3)。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杆状核与嗜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相似,分叶核多分为2叶,胞质中充满嗜酸性颗粒。颗粒特点: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粗大、嗜酸性。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ic granulocyte) 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 胞体直径10~12μm,以分叶居多,可分为3~4叶或分叶不明显(常融合成堆集状)。胞质内及核上有少许嗜碱性颗粒,浆呈红色。颗粒特点: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嗜碱性强 粒细胞区分要点(特殊颗粒) ? 中性颗粒 嗜酸性颗粒 嗜碱性颗粒 嗜苯胺蓝颗粒 大小 细小 大小一致 粗大 大小一致 最粗大 大小不一 较中性颗粒粗大 大小不一 形态 细颗粒状 圆形或椭圆形似小珠 形态不一 形态不一 数量 多 多 不一定,常不多 少量或中等量 色泽 淡紫红色或淡红色 橘红色或暗黄色 深紫红色或深紫黑色 紫红色 分布 均匀 均匀 分布不一

文档评论(0)

11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