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步:判断有无心肌桥 冠状动脉CTA诊断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规范 庆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影像科 罗顺 前提:冠状动脉正常解剖 冠状动脉分段标准 现在冠状动脉得划分通用的是采用1975年WHO推荐的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划分标准: 1 、从右冠动脉开口起始到锐缘支分叉处分为两段,近1/2段为第1段,另1/2段为第2段。从锐缘支分叉到后降支与左室后支分叉处为第3段。后降支为4PD,左室后支为4PL。 2 、左冠状动脉分为11段,左主干为第5段,左前降支至第一间隔支为第6段,第一间隔支以下的左前降支分为2段,近1/2支为第7段,后1/2为第8段。第一对角支为第9段。第二对角支为第10段。左回旋支起始至钝缘支为第11段。钝缘支为第12段。钝缘支以下的左回旋支为第13段。后侧支为第14段。后降支为第15段。 CT-RCA 1 2 CT-RCA 3 4 14 1 5 6 7 8 9 10 11 12 13 左侧面观 CT-LCX 9 10 11 12 13 14 右侧面观 CT-LCX 冠状动脉分段(国内) 右冠状动脉分段: ★近段(Ⅰ):起始于右冠状动脉开口部到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或有冠状动脉的第一个弯曲部。 ★中段(Ⅱ):始于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到锐角缘支动脉发出处(恰好位于右冠状动脉的第二个弯曲部,有心室的锐角缘上)。 ★远段(Ⅲ):起于锐角缘支动脉,到后室间沟止(向后延续为右房室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可通过右房室支动脉形成的倒u字形来确定后室间沟的位置,后降支动脉也起源在附近。 左前降支动脉分段: ★近段(Ⅵ):左主干末端到第一间隔支动脉或第一对角支动脉发出处。 ★中段(Ⅶ):第一间隔支动脉到左前降支动脉转角处(走行方向由向前转为向下),此处常有第二对角支动脉发出。 ★远段(Ⅷ):左前降支动脉转角处以下部分,包括返动脉。 左回旋支动脉分段: ★近段(Ⅺ):从开口部到第一钝角缘支动脉发出处,如有高侧缘支动脉发出应排除在外。 ★远段(XIII):从第一钝角缘支动脉发出处起,到回旋支动脉终未。当右冠状动脉优势时,这一段非常细小;而当左冠状动脉优势时或平衡型时,它可以延伸跨过心后十字形成左房室动脉。 第一步:判断优势类型 采用Schlesinger等的分类原则,一般依据后降支或后室间隔的血供的来源人为将冠状动脉的分布分为三型: 1、右优势型:右冠状动脉在膈面除发出后降支外,并有分支分布于左室膈面的部分或全部。 2、均衡型:两侧心室的膈面分别由本侧的冠状动脉供血,它们的分布区域不越过房室交点和后室间沟,后降支为左或右冠状动脉末梢,或同时来自两侧冠状动脉。 3、左优势型:左冠状动脉除发出后降支外,还发出分支供应右室膈面的一部分。据我国调查,右优势型约占65%,均衡型约占29%,左优势型约占6%。 右优势型 均衡型 左冠优势型 第二步:认识斑块的类型 软斑块(非钙化性斑块) 混合密度斑块 硬斑块(钙化性斑块) 注:斑块分析,不建议描述为“易损斑块”,“纤维斑块”,“脂核”等。 右冠混合密度斑块 冠脉硬斑块 第三步:判断斑块累计范围 局限性狭窄:即长度10mm的狭窄。 阶段性狭窄:即长度10—20mm的狭窄。 弥漫性狭窄:即长度20mm的狭窄。 第四步:判断狭窄的程度 MD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报告模式 管腔狭窄程度 直径狭窄程度 MDCT结论 无狭窄 0 正常 轻微狭窄 2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轻度狭窄 25%-49% 中度狭窄 50%-69% 重度狭窄 70% 冠心病 次全闭塞/闭塞 MDCT上区分困难 如完全闭塞,CT值有指导意义: CT值30HU,提示为血栓。 CT值30HU,甚至50HU,提示为纤维斑块。 第五步:判断有无支架 支架术后断裂 支架术后再狭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