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常见病虫害介绍详解
常见病虫害简介 斑潜蝇 蛾 类 粉 虱 蓟 马 螨 类 蚜 虫 某些种类成虫能刺穿果皮吸食果汁,还有少数种类能吮吸人、畜的分泌物。成虫夜间活动,多数对灯火和糖蜜有正趋性。白天隐藏于荫蔽处,栖止时翅多平贴于腹背。夜蛾科许多种类在大量发生时,会给农作物造成大害,粘虫、小地老虎、黄地老虎、棉铃虫等都是著名的作物害虫。 夜蛾类害虫主要有: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等,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人工防治。结合冬季养护管理翻耕消灭越冬蛹或幼虫,夏季摘除卵块或群集初孵幼虫处理。珍稀花木品种也可采用人工捕捉幼虫等方法。 (2)诱杀成虫。采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诱蛾。? (3)药剂防治。在幼虫初龄阶段和幼虫尚未分散时,喷50%杀螟松乳油1200~1500倍液,50%乙酰甲胺磷1500倍液,20%杀灭菊酯2500~3500倍液。 同翅目粉虱科吸汁昆虫的统称。 若虫像介壳虫,扁卵圆形,常被有棉花状物质。成虫长2~3公釐 0.08~0.12吋 ,披有白粉,像小蛾。翅在体内发育,最後一次脱皮时翻出。多分布于温暖地区。柑橘粉虱 Dialeurodes citri 是大害虫,吸橘、枣树汁液,分泌蜜露,使烟黴菌生长,从而毁坏果实。橘黑刺粉虱 Aleurocanthus woglumi 生于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蜜露上生长烟黴菌,使橘树的光合能力减退。温室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是本科中数量最大、危害最烈的一种,它使植物活力减退,引起萎缩、变黄和枯萎。 昆虫纲,同翅目,粉虱科的通称。全世界有1156种。小型,体长约1~3毫米。翅展约3毫米,雌、雄成虫皆有翅。渐变态。卵具柄,柄插在植物的组织里,使卵附着在植物上,并能给卵输送水分。若虫期4龄。蛹在其4龄脱皮壳内发育,体型扁平且逐渐加厚,体表构造清晰,外翅芽出现。羽化时,成虫从蛹壳背部裂开处直立钻出,这时翅尚未完全发育,不能飞翔,只能敏捷地爬行取食。需经一定时间后,方得正常飞行。但也有某些种类只经3龄就完成发育。中国记载有樟粉虱(主要为害樟科林木)和黑剌粉虱、柑桔粉虱、烟粉虱等 蓟马是一种靠植物汁液维生的昆虫,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进食时会造成叶子与花朵的损伤。 蓟马属于昆虫纲,缨翅目。 因本目昆虫有许多种类常栖息在大蓟、小蓟等植物的花中,故名蓟马。个体小,行动敏捷,能飞善跳,多生活在植物花中取食花粉和花蜜,或以植物的嫩梢、叶片及果实为生,成为农作物、花卉及林果的一害。在蓟马中也有许多种类栖息于林木的树皮与枯枝落叶下,或草丛根际间,取食菌类的孢子、菌丝体或腐殖质。此外,还有少数捕食蚜虫、粉虱、蚧壳虫、螨类等,成为害虫的天敌。 [识别要点] 体长一般为0.5-7毫米,也有少数种类体长可达8-10毫米。体细长而扁,或为圆筒形;颜色为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有翅种类单眼2-3个,无翅种类无单眼。口器锉吸式,上颚口针多不对称。翅狭长,边缘有很多长而整齐的缨状缘毛。足跗节端部有可伸缩的端泡。 [防治方法] 1 消灭越冬虫源。结合防治其他害虫,抓好田块及其周围田块中的杂草、枯枝落叶的清除工作,有助减少或消灭越冬虫源。 (2)化学防治:掌握若虫盛见期喷施, 用“克蓟”乳油1000倍液喷雾,虫、卵兼治,持效期长,生产厂家--淄博优利尔工贸有限公司;“70%吡虫啉”可湿粉,20%啶虫脒,2%阿维菌素。隔一周左右交替使用。 * * 分类地位:斑潜蝇又称鬼画符,属于双翅目潜蝇科害虫。 分布范围:斑潜蝇大约1993年由巴西传入我国,目前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作物:包括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豇豆、蚕豆、大豆、菜豆、西瓜、冬瓜、丝瓜等22个科11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成、幼虫均可为害。雌成虫飞翔把植物叶片刺伤,进行取食和产卵,幼虫潜入叶片和叶柄为害,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受害植株叶片脱落,造成花芽、果实被灼伤,严重的造成毁苗。 形态特征:成虫小,体长1.3-2.3毫米,翅长1.3-2.3毫米,体淡灰黑色,足淡黄褐色,复眼酱红色。卵椭圆形,乳白色,大小为0.2-0.3×0.1-0.15毫米。幼虫蛆形,老熟幼虫体长约3毫米。 幼虫有3龄:1龄较透明,近乎无色;2-3龄为鲜黄或浅橙黄色,腹末端有一对圆锥形的后气门。蛹为围蛹,椭圆形,腹面稍扁平,大小为1.7-2.3×0.5-0.75毫米,橙黄色至金黄色。 生活习性:该虫在南方各省年发生一般为21~24代,无越冬现象,成虫以产卵器刺伤叶片,吸食汁液,雌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下,卵经2~5天孵化,幼虫期4~7天,末龄幼虫咬破叶表皮在叶外或土表下化蛹,蛹经7~14天羽化为成虫,每世代夏季2~4周,冬季6~8周。 防治药剂:目前斑潜蝇已对阿维菌素产生较为严重的抗性,当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