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会考试题(卷)资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会考试题(卷)资料

高三语文会考试题(卷) 注意事项:①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1卷第三、四大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② 1—6、13—15题所选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余各题在试卷纸上作答。 第I卷 阅 读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异军突起”的创造社往往被视作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或者说是五四文学革命——思想启蒙的重要果实。奠定新中国本学科基础的王瑶先生描述 说:“《女神》是五四革命高潮的时代精神所激发的产物。郭沫若早在1916年就开始写诗了。 但是只有到了五四运动以后,革命的烈火才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形成了他‘创作的爆发时 期’。”新时期唐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也指出:“1921年以后,新文学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文艺刊物在各地纷纷出现。”“五四启蒙阶段开放的文学革命之花,至此结出了更多的果实。”创造社自然就属于这样的“果实”。不管后来的文学史叙述有多大的改变,这一基本的认识却依然如故。问题是,作为文学革命产物的创造社恰恰是不断表现出对这些“革命者”与“启蒙者”的不满,这不满似乎提示我们思考:创造社究竟是不是五四文学“进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或者说他们关于文学的理解和追求究竟是不是“顺承”了前人的结果。 考察创造社同人对新文学的接近过程以及创造社的文学发生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重要 的事实:创造社作家的人生经验与文学经验都与当时国内致力于文学启蒙运动的人们颇多不 同,他们另有自己独立的环境与语境。正是这样的独立性形成了他们别样的人生观念与文学 观念,而每当他们试图强调自己之于“文学革命”的独立意义(而非承袭意义)之时,便与渐成规模的其他文学主流构成了矛盾冲突。不过,在矛盾与冲突当中所呈现的创造社品格正是他们之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独立意义,也恰是新文学复杂格局的一种。 从题材来说,是创造社青年的创作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展示了新文学的“现代生活景观”——现代都市生活的种种形象。茅盾认为鲁迅《呐喊》表现了现代的乡村人生,“但是没有 都市,没有都市里青年们的心的跳动”,“很遗憾地没曾反映出弹奏着五四基调的都市人生”。 创造社青年的都市观感直接来自于日本大正时期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景象,这比黄遵宪当年 所感叹的“消防队”等近代事物更“现代”了。郭沫若的《女神》涌动着摩托车、大都会、烟囱(“二十世纪的名花”“黑牡丹”),郁达夫笔下有酒楼、妓馆,田汉、陶晶孙笔下有咖啡店,成仿吾笔下的流浪汉,张资平笔下的城市男女……从这里开始,中国文学里出现了这样的故事与这样的主人公:沉浮于都市夜色中的男男女女,为现代生活的欲望所鼓噪,恋爱、求学、工作、交际,不断有新的烦恼,不时有精神的空虚,在富有魅力又暗藏危机的生活之流中挣扎。 除了题材,引人注目的还有创造社作家对自身的估价和判断,那是一种满怀生活渴望与成功期许的自信。表现在创作当中,则是他们面对世界和他人的态度——关于“天才”的自我想象,这是创造社青年极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这既是他们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化的接受,更代表了一种恃才傲物的自我估价。 个性的丰富是文学丰富的前提,自我的充分发现与充分展示是文学扩大空间的基础,总 之,各自个性鲜明、充满进取愿望的创造社文学的出现,全面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真正展示了中国新文学的多种可能的巨大空间,正如沈从文指出:“以夸大的、英雄的、粗率的、无忌无畏的气势,为中国文学拓一新地,是创造社几个作者的作品。” (选自李怡《“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文学评论》2009年第l期,有改动) 1、下面有关“创造社”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创造社“异军突起”后,通常在是五四文学革命思想启蒙的重要果实。 B.1921年以后,中国的新文学运动进一步发展,新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文艺刊物在各地纷纷出现,创造社也就随之应运而生了。 C.创造社恰恰是不断表现出对“革命者”与“启蒙者”的不满,这就足以表明创造社并不是五四文学“进化”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D.除了创造社的作家对自身有一种满怀生活渴望与成功期许的自信之外,创造社的文学也全面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界限。 2下列理解,不符合 ( ) A.创造社青年的创作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展示了新文学的“现代生活景观”,反映出弹奏着五四基调的都市人生。 B.创造社作家关于“天才”的自我想象,是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化的接受,是一种恃才傲物的自我估价。 C.文学丰富的前提条件是个性的丰富,同样

文档评论(0)

yy5569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