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实验三_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教程.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革兰氏染色法 实验三 一 、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 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2、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 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仪器:显微镜、酒精灯等 2.实验材料: 菌种: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 染色剂: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碘液、 番红、95%乙醇 四、内容与方法 1.涂片 2.晾干 3.固定 4.结晶紫染色:加适量(以盖 满细菌涂面)的结晶紫染色 液染色1分钟; 5.水洗:倾去染色液,用水小 心地冲洗。 6.媒染:碘液,媒染1min; 7.水洗:用水洗去碘液。 8.脱色:将玻片倾斜,连续滴加95%乙醇脱 色10s-18s至流出液无色,立即水洗。 9.复染:滴加番红复染1min; 10.水洗:用水洗去涂片上的番红染色液。 11.晾干:将染好的涂片用吸水纸吸干。 12.镜检:镜检时先用低倍,再用高倍,最 后用油镜观察,并判断菌体的革兰氏染 色反应性。 革兰氏染色流程图 涂片 干燥 结晶紫染色 碘液媒染 水洗 95%酒精脱色 水洗 番红染色 水洗 晾干 镜检 1分钟 10秒 1分钟 固定 水洗 1分钟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