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VIP

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省麻栗坡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麻栗坡民族中学2013年春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