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中的桃花意蕴探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视野中的桃花意蕴探析

文化视野中的桃花意蕴探析 春意·女色·悲情·仙境 ——文化视野中的桃花意蕴探析 内容提要: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物象,我们有必要探析其文化意蕴。它的文化意蕴主要有四个方面组成。 其一,桃花是春天的象征,可用“春意”来概括,典型的话语描述是“春风桃花”; 其二,桃花是美人的象征,可用“女色”来概括,典型的话语描述是“人面桃花”; 其三,桃花寄寓了人生的失意和愁苦,可用“悲情”来概括,典型的话语描述是“桃花流水”; 其四,桃花是琅苑仙葩,它常常关涉仙界,可用“仙境”来概括,典型的话语描述是“桃花深处”。 这四个层次共同构成了桃花的文化意义体系,并且这种体系是由桃花的自然属性和文化传承层积这两个因素相互生发作用而成的。笔者认为探析桃花这种潜在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增强我们文学欣赏和文本解读的自觉意义,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语言流变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桃花 文化意蕴 探析 伴随人类文明几千年,桃花早已从一个纯粹的自然物象上升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诗学意象,它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并被反复运用,成为文人们抒情表意的有效凭借物,成为文学中的优势意象。关于这一点,有一项统计资料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问题。笔者在互联网上借助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全唐诗检索系统对诗文中较为常见的几种花卉在唐诗中的出现频率作了一番检索统计,结果如下表:[1] 花卉名称桃花 桃梅花 梅杏花 杏梨花 梨菊花 菊荷花 荷 出现次数 4422265 1741333 172 576 146 399 143 864 701223 从表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桃”还是“桃花”在唐诗中的出现频率远远高出其它花木,足见其文学活性。不仅如此,即便在日常的话语表达中我们也能经常见到桃花活跃的身影。可见,桃花形象已深入人心,酵变成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表象。 由于文学的长期浸润和日常话语的持久打磨,桃花作为一个语词,吸附并积存了非常丰厚的文化信息,从而确立了它在汉语话语体系中强势地位。桃花也以其饱满的文化意蕴有效地承载了它作为文化符号的社会功能。因此,探析桃花这种潜在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增强我们文学欣赏和文本解读的自觉意义,也有助于我们了解语言流变的内在机制。当然,桃花特定文化意蕴的凝聚并不仅仅是文化生活的结果,它跟桃花本身的自然属性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在行文中,我们将循着自然属性因素、文化的传承层积因素这两个角度对桃花的文学运用实际和日常话语实践进行考察,在整合出桃花的文化意义系统的同时也试图由此揭示出这种意义系统形成的原因。 那么,桃花的文化意蕴具体该如何释读呢?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梳理。 (一) 桃树原产我国,其生长习性很早就为先人所熟知。“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如果说,梅花是报春使者,那么,桃花的绽放却是真正宣告了春天的到来。尤其是一种称之为小桃的桃花开得更早。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云:“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小桃花开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南宋词人赵鼎词云:“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与他同时代的李持正说的更直接:“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人月圆》)可以试穿薄衫,想见天气确已泛暖。“竹外桃花三两枝”也是展示了早春的一份生机。老舍的《二马》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野桃花开得最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2]写的也正是早春桃花的那份清纯之美。待到阳春三月,桃花当令,树染胭脂,枝挂红霞,此时此节桃花真是占尽人间春色。桃花舞春风,花影摇红,春意浓浓。李白有诗:“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抒写的是对桃花艳冠群芳的感叹。而“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和“小园几许,收尽春色。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秦观《行香子》)也在暗示着桃花在春天的舞台上永远是不可替代的主角。甚至在残花飘零的暮春时分,桃花还能传达出“桃花流水鳜鱼肥”这般的悠闲之美。桃花优美的姿容,妍丽的色彩,勃勃的生机,现身的绝好时节,使之成为春天无可挑剔的形象代言人。春天是生命涌动的季节,人们为了赞美生命而赞美春天;桃花是春天的宠儿,多情的人们为了歌咏春天也常常歌咏桃花。桃花就这样悄然融进人们的文化血脉,植埋下它在我们文化视野中的第一个支点。 由于桃花醒目的形象和在春天时里的独特地位,它成为突出的时空标志物,成为命名物象的重要依据。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水。春季冰雪消融,雨水渐多,河水上涨,是谓春汛,此时正值桃子花开

文档评论(0)

cbf967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