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92年 1907年 欧洲最终形成两大 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后来有27国参战。 欧洲开始出现两大 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后来,有4国参战。 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增加了国际关系上的紧张及战争范围的扩大,战争不会再是国与国或地区性,同盟制度会使没关的盟友也拖入战事中,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致全面大战的爆发。 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背景) 3、疯狂的军备竞赛 1880 1890 1900 1910 1914 沙俄 79.1 67.7 116.2 128.5 135.2 法国 53.4 54.2 71.5 76.9 91 德国 42.6 50.4 52.4 69.4 89.1 英国 36.7 42 62.4 57.1 53.2 奥匈 24.6 34.6 38.5 42.5 44.4 意大利 21.6 28.4 25.5 32.2 34.5 日本 7.1 8.4 23.4 27.1 30.6 1880-1914年各国陆海军总人数(单位:万人) 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背景) 4、萨拉热窝事件 1、“巴尔干火药桶” 学习提示:阅读教材“巴尔干火药桶”相关内容,分析:一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为什么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该地区的斯拉夫人民基本上摆脱了土耳其的民族压迫,但也为列强的干涉提供了机会 (2)、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巴尔干的矛盾——俄奥矛盾(主要原因) (3)地理位置重要 2、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6) 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客观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5.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3.军事上: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 它们的对峙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4.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一战全面爆发。 战争自古有之,人类社会为什么发展到20C才出现世界大战? 问题探究: 1. 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2. 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一)大战爆发: 在德支持下,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随后德国、俄国、法国、英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双方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保加利亚 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等27 国 (二)大战经过:三个阶段\三条战线\四大战役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三个阶段:1914年;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西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由英法对德作战。 东线:波罗的海南岸至罗马尼亚,由俄国对德.奥匈作战 南线:巴尔干地区,由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军队展开 交战双方:协约国与同盟国 欧洲三条战线: 西线(决定作用)、东线、南线 主要战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1、大战第一阶段:1914年 战争重心在西线 西线:马恩河战役 1914.9 英法联军→德军 德军撤退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 战略破产 东线:俄→德奥(一胜一败) -----进入相持阶段 1914年9月11日,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向德皇报告:“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3天后,他被撤职。 --------形成对峙局面 东西线陷入持久阵地战 德军前总参谋长于1905年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德国在西线集中主力6周内打败法国,后挥师东进,打败俄国。 “施里芬计划” 德皇威廉二世对战争胜利信心百倍,他对即将开往前线的士兵宣布:“叶落之前你们就能返回故乡”。 “速战速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什么会变成旷日持久的阵地战?这种形势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持久的原因: 1.当时机枪、步枪、重炮等新武器大量装备部队,加上深壕沟.铁丝网等防御设施,使防御一方实力大增. 2.传统进攻方式很难在现代化设施面前奏效 3.当时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战场通讯困难,加上受战略战术和装备的局限。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原因: 1.协约国在面积、人口、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2.同盟国则相对较弱。 ①1915重心在东线:德奥一举击溃俄国计划落空 ②1916年关键性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