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篇 物理、化学及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原理 第3章 混 凝 3.1 胶体的稳定性和胶体结构 3.2 混凝原理 3.3 混凝剂 3.4 混凝动力学 3.5 混凝过程 3.6 混凝设施 3.7 混凝试验 基本概念 混凝:水中胶体粒子以及微小悬浮物的聚集过程称为混凝,是凝聚和絮凝的总称。 凝聚:胶体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为凝聚。 絮凝:脱稳胶体相互聚集称为絮凝。 混凝过程涉及:①水中胶体的性质;②混凝剂在水中的水解;③胶体与混凝剂的相互作用。 混凝去除对象: 水和废水中常常不能用自然沉降法除去的悬浮微粒和胶体污染物。 说明: 胶体:尺寸范围在0.001~1um之间的颗粒是水中各种细菌、病毒、污染物的载体。它和悬浮颗粒是水浑浊的主要因素 混凝去除办法: 1 首先投加化学药剂来破坏胶体和悬浮微粒 , 在水中形成的稳定分散系,使其聚集为具 有明显沉降性能的絮凝体; 2 再用重力沉降法予以分离。 3.1 胶体的稳定性和胶体结构 3.1.1 胶体的稳定性 3.1.2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3.1.3 DLVO理论 3.1.1 胶体的稳定性 1 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双电层结构:电位离子层(内层)与反离子层(外层)构成了胶体粒子的双电层结构。 胶核:胶体微粒的核心。胶体颗粒的最内层 双电层内层 电位离子层:在胶核表面,吸附了一层同号电荷的离子而形成的离子层。 电位离子层所带电荷称为胶体粒子的表面电荷,其电性和电荷量决定了双电层总电位的符号和大小。 双电层的外层 反离子层:按其与胶核的紧密程度,又分为吸附层和扩散层 反离子吸附层:紧靠电位离子,并随胶核一起运动,和电位离子层一起构成了胶体粒子的固定层。 反离子扩散层:固定层以外的那部分反离子。它由于受电位离子的引力较小,因而不随胶核一起运动,并趋于向溶液主体扩散,直至与溶液中的平均浓度相等。 滑动面:吸附层与扩散层的交界面在胶体化学上称为滑动面 胶粒:通常将胶核与吸附层合在一起称为胶粒 胶团:胶粒与扩散层组成的电中性胶团,称为胶团。 由于胶粒内反离子电荷数少于表面电荷数,故胶粒总是带电的 ,其电量等于表面电荷数与吸附层反离子电荷数之差 ,其电性与电位离子电性相同。 2 胶体的电位 胶体的电动电位(ζ电位):当胶体粒子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大部分反离子就会脱离胶团,向溶液主体扩散。其结果必然使胶粒产生剩余电荷(其量等于脱离胶团的反离子所带电荷数值,符号与电位离子相同),使胶粒与扩散层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此电位称为胶体的电动电位,常称为ζ电位。 总电位或ψ电位:胶核表面的电位离子与溶液主体之间的电位差则称为总电位或ψ电位。 在总电位一定时,扩散层愈厚,ζ电位愈高,反之,扩散层愈薄,ζ电位愈低。 电位引起的静电斥力,阻止胶粒互相凑近和接触碰撞,并在水分子的无规则撞击下做布朗运动,使胶粒长期稳定地分散于水中。 ζ电位的大小反映胶粒带电的多少,可以用来衡量胶体稳定性的大小。 ζ电位愈高,胶体的稳定性就愈高。 ?电位决定了胶体的聚集稳定性 3 水中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 特性。分为“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种。 动力学稳定性: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强 聚集稳定性包括: ①胶体带电相斥-胶体带电稳定性(憎水性胶体); ②水化膜的阻碍-胶体的溶剂化作用稳定性(亲水性胶体) 注:憎水胶体:动力学稳定性和带电稳定性起主要作用 亲水胶体:水化作用稳定性起主要作用 滑动面上的电位:称为?电位,决定了憎水胶体的聚集稳定性。也决定亲水胶体的水化膜的阻碍,当ξ电位降低,水化膜减薄及至消失。 3.1.3 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稳定性:是指胶体粒子在水中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的特性。 胶体稳定性分“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种。 动力学稳定性:无规则的布朗运动强,对抗重力影响的能力强。 聚集稳定性包括:①胶体带电相斥(憎水性胶体);②水化膜的阻碍(亲水性胶体) 在动力学稳定性和聚集稳定两者之中,聚集稳定性对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起关键作用。胶体颗粒的双电层结构见图6-1。 滑动面上的电位:称为?电位,决定了憎水胶体的聚集稳定性。也决定亲水胶体的水化膜的阻碍,当ξ电位降低,水化膜减薄及至消失。 3.1.3 DLVO理论 DLVO理论:胶体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于排斥能与吸引能,分别由静电斥力与范德华引力产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润滑油采购合同.doc VIP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第01 课 数据宝藏在身边 教学设计.docx VIP
- TQGCML 3379-2024 聚醚醚酮树脂复合材料热压成型密封箱.pdf VIP
- 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pptx VIP
- DL_T5207-2021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VIP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四版) 全套课件.pptx
- 医院内突发事件上报流程.pptx VIP
- 国外家校社协同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docx VIP
- 2018年上半年信息安全工程师上午真题及答案解析.pdf VIP
- 配电网工程不停电作业定额应用指导意见.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