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液的组成 水(91~92%) 白蛋白 血浆 血浆蛋白 球蛋白:α1α2 β和γ (50~60%) 纤维蛋白原 溶质 Na+、K+、Ca2+、Mg2+ (8~9%)电解质 HCO3-、Cl-、HPO42-、SO42- 血液 气体 激素 其他有机物质 其他产物 营养物质 红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40~50%) 血小板 (四)酸碱度(pH值) 1.正常值:pH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 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 (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 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盐/血浆蛋白。 (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①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②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 2.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释放血小板因子4(PF4)、ADP 、 Ca2+ 、β-血小板巨球蛋白、TXA2 等 3.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粘着。 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需要纤维蛋白原、 Ca2+ 及血小板膜上的GPⅡb/ Ⅲa的参与。 ⑴ 聚集过程: 致聚剂→血小板膜GPⅡb/ Ⅲa的受体暴露→ 与纤维蛋白原结合→相邻血小板相连→血小板聚集 NO.1聚集时相=可逆聚集时相; NO.2聚集时相=不可逆聚集时相。 (2)聚集机制: 致聚剂+血小板膜受体→血小板内的第二信使(cAMP↓, Ca2+ ↑ )浓度改变→血小板聚集。 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的形成 分类:按是否需血管外凝血因子(Ⅲ)分内源性、外源性 1.内源性凝血 由于血液接触异物引起,依靠血管内的凝血因子完成的凝血过程。 启动因素——接触异物 启动因子——Ⅻ 2.外源性凝血 由血管外的凝血因子(Ⅲ)启动的凝血过程(机体的脑组织、肺组织、胎盘组织富含Ⅲ)。 启动因素——组织损伤 启动因子——Ⅲ 纤溶抑制物 1.抗纤溶酶 与纤溶酶结合使其失活 2.抗活化素 抑制纤溶酶原的激活 出血→凝血→纤溶 三、凝血和纤溶 正常机体内呈动态平衡,从而保持血流的正常状态。 凝血>纤溶,将发生血栓 纤溶>凝血,将发生出血倾向 一、血量 正常值:70-80ml/kg 失血程度 少量失血:成人一次失血<500ml(<10%) 无症状 中等失血:一次失血≥1000ml(≥20%) 低血压表现 严重失血:一次失血>30% 危及生命,需尽快抢救 (三)白细胞生成的调节 干 细 胞 ↓ 白系祖细胞 ↓ 定向白系祖细胞 ↓ 可识别白系前体细胞 ↓ 成熟白细胞 骨 髓 IL-1、内毒素、坏死因子 ↓ 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 ↓(生成、释放) -集落刺激因子(CFS) 乳铁蛋白 抑制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直接抑制或抑制CFS释放) 四、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 1.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 2.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