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家庭太阳能发电及售电系统 答辩报告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5 控制策略及仿真结果 4 3 硬件电路设计 热仿真分析及机箱设计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太阳能是未来最清洁、安全和可靠的能源,发达国家正在把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革命主要内容长期规划,光伏产业正日益成为国际上继IT、微电子产业之后又一爆炸式发展的行业。 同时,这带动了我国光伏发电方面的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列的政策,如《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等,为光伏发电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是2014年6月初,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国家电网公司购买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电力产品发票开具等有关问题的公告》规定自7月1日起,家庭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向国家电网公司售电,发票由供电部门开具。 二、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采用高频链方案,先采用隔离型Converter模块将48V蓄电池的电压提升至350V电压,再经过Inverter/APFC模块输出220V交流电入网。 项目亮点 1.家庭供电系统太阳能、电网、蓄电池能量双向传输,实现“削峰填谷”.2.太阳能发电控制器模块化、并联设计 三、硬件电路设计 反激绕组原理分析 由于输出电容上电压为零,且电感上没有存储能量。那么启动初期开关管势必会在最大的占空比下工作,通过电感的电流不断增大,不断存储能量且无法释放,几个周期后电感就会饱和。从而失去了对电流的抑制作用,形成很大的冲击电流,甚至击穿功率开关管。因此对升压电感增设一个反激绕组,与升压电感耦合成反激变压器完成启动工作。 隔离升压全桥(IBFBC)DCDC B/H磁滞回线如上图所示,磁心不允许在磁滞回线上一直沿单方向磁化。若它由给定伏秒数从磁滞回线上的b点,则磁心再次沿磁滞回线磁化上移之前施加反极性伏秒数使其精确回复到0. 有源钳位原理分析 实际电路中隔离变压器存在漏感Lr,各开关管存在结电容C1-C4,假设其电容值均为CQ。由于没有耦合关系,稳态工作中漏感所存储的能量无法通过变压器传送到输出端。任何一对开关管关断时,流过变压器原边的电流换向,流过Lr的电流不能突变,其与关断开关管的结电容发生谐振,在开关管漏源极两端会产生很高的尖峰电压,从而损坏开关管。 变换器采用全控型半导体开关器件进行高频脉宽调制,可以很好地实现系统的动态响应要求及对进网电流的波形控制。另外,通过适当的控制策略控制交流侧进网电流的波形,可以控制功率因数为所设计的任意值,达到交、直流侧能量的双向流动的目的。 非隔离型Inverter/APFC 项目难点 1.项目中的DC/DC升压拓扑结构中用到了高频变电路(DC/AC/DC)和比较陌生的MOS管,在减少管耗的同时提高了技术难度。 2.双向能量传输增加了软件控制的难度,需要功能更加齐全的控制策略,本文采用的SPWM(解耦)控制策略。 四、热仿真分析及机箱设计 通过对机箱内部主要发热元件、散热元件以及结构的参数设定运用Icepak热分析软件根据设定参数进行热仿真分析得到温度分布云图。通过在热仿真过程中对各种结构以及设计参数的调节,从而可以确定确定各种参数的设计对本次机箱散热效果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工频方案散热方式的效果并且调节散热结构可对原定机箱设计结构进行散热结构优化,并通过Icepak热分析软件进行仿真验证,证明热分析在电器产品设计中的可靠性。 机箱整体设计 根据方案分析及具体选材所确定的散热片尺寸,最后完成的强电板跟驱动板组合的板子整体三维图如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度的制高点还是在热源表面,主要分布在MOS管附近和变压器底部,越往底部,温度越高。 边界条件 参数设定 环境温度 30℃ 换热系数 重力方向 Y轴方向轴方向 求解类型 对流与传导 湍流模型 湍流模型 环境参数设计 由于未经过任何机箱散热设计,热能大量积聚在机箱内部,造成散热不畅,机箱内平均温度远远高于系统允许阀值。 通过前后两个风扇前来后推的方式,大大加快了机箱内部气流的流速,使机箱前后的风速始终保持在相当的高度,同时使机箱内部的风速分布更加均匀。通过混合式风道时使机箱的平均温度下降了约40℃。 未优化的散热模型 混合式风道散热模型 从图中可以看出风道结构优化设计采用混合式风道实现前推后拉方式,大大加快机箱内气流的流动速度,使机箱前后气流的分布更加的均匀;通过在侧面加开通风窗口,实现了机箱内外的对流速度,气流流速提高了散热效果。而散热片参数优化设定 通过仿真,选择并确定最后的散热片参数,长度17cm,宽度3cm,底板厚度5mm,翅片厚度0.8mm,翅片间距0.8cm。最后热源模块位置优化更改原设计中电路结构, 使MOS管离风扇距离为1c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医馆出售转让合同范本.docx VIP
- Obesity肥胖英语演讲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pptx VIP
- 《全球工程前沿2021》-8医药卫生.pdf VIP
- 培训课件 -创新性课程设计与开发-萃取组织最佳实践 _经验萃取_星导师赋能.docx VIP
- (10)--知识图谱机器学习模型与算法.ppt VIP
- 扎染综合实践活动教案.docx VIP
- 城市规划设计计费(2004)中规协秘字第022号.pdf VIP
- 《剪映短视频策划、拍摄、剪辑实战教程(全彩微课版)》全套教学课件.pptx
- 全国各地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试题分类汇编农业产业发展二.docx VIP
- 最佳实践萃取.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