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的死与生精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兰州理工大学 城市规划原理结课作业 题目 兰州的死与生 ———通过欧美城市更新的分析对兰州交通绿化的探讨 班 级 : 13级建筑学 小组成员 : 姜柏庄、 王御棋 王嘉琪、郭彤 指导教师 贾丽奇 兰州的死与生 ———通过欧美城市更新的分析对兰州交通绿化的探讨 关键词 :绿色通道 开放空间 绿网 规划 伦敦 交通?绿化带?廊道 摘要: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建设、老城改造、新区开发的契机,构建兼顾社会文化与生态可持续价值的开放空间系统是当下城市更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兰州目前的方向是有问题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能在分析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兰州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那么现在不利的情况一定会得到相当程度的遏制。成为世界城规样板什么的也许不可能,但是至少可以做到更加的宜居和友好,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使兰州真正的由“死”到“生”。 引言 : 我们的论文以交通和绿化为核心,探讨兰州的发展问题。我们住在兰州这个地方,对兰州的居住状况都有话要说。糟糕的交通状况,严重的城市污染,满眼望去的灰色调等等。当然,就这些问题说兰州“死或生”是夸张了点,但是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兰州的城市发展的确走到了一个相当危险的境地。接下来,我们就要以其它国外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与规划为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对兰州对现今乱象的治理提出建议。 二、案例分析 1.交通方面 伦敦,英国首都,人口780万,大都会区人口超过1200万,世界金融中心(前)。作为现代化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作为世界上发展最早的现代工业城市,它在城市发展时期走过的弯路、吃过的苦头以及由此得到的发展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伦敦市是一座老城,它曾经具有老城应该有的一切问题——污染严重,道路狭窄、建筑老化、公共设施跟不上,城市绿化带严重匮乏等。由于重工业发达,泰晤士河甚至一度臭气熏天,人们几乎无法在街道上行走。而紧挨的老建筑和石板铺装路面几乎让伦敦的交通无法发展。终于在1952年爆发了伦敦烟雾事件,造成5000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 上世纪九十年代,伦敦曾经是欧洲国家最拥堵的城市之一,如今却蝉联全球交通最佳城市。其安全、环保、高效、复杂的的综合公共交通系统建设有突出的伦敦特色,可以说是世界上具备最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城市之一,其交通政策措施与交通建设规划紧随时代变化的步伐,尤其是作为世界级的大都市伦敦在治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交通难题的过程中,摸索出了自己的成功经验。 从地理空间上来说,大伦敦包括中央伦敦、内伦敦和外伦敦,大伦敦区域面积约1580平方公里,中央伦敦面积约为27平方公里,内伦敦面积约为293平方公里,外伦敦面积约为1259平方公里。伦敦在交通建设上重视区域空间的合理性规划,由交通建设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向外拓展。早在1990年伦敦政府的区域发展委员会法案通过设立区域内阁的决定,专门负责对伦敦区域空间的规划。同时,伦敦政府提前对城市交通发展的未来做了科学的预测,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思想和应对策略。在治理交通问题时,伦敦交通管理局与其他相关部门合作,以从经济、环境、社会公平与市民健康等各方面进行讨论与论证,充分与翔实地对政策实旌后一系列相应效应进行预测与评估,以保证政策制定的正确性与科学性。 伦敦在监管和运营方面采用智能化管理迄今为止,整个伦敦大区道路总长13500公里,管理分别由伦敦交通局与伦敦各区的交管部门负责,公交通道路主要由伦敦交通局进行管理,实行优先政策,其余道路则按照道路所属分区由伦敦各区分别管理。伦敦城市道路的特点是比较狭窄、多弯曲并且道路纵横交错,路口很多,沿路有不少历史古建筑。为了对道路交通情况实行全面实时的准确监控,伦敦市已建设有300多条对实时路况进行监管的线路,并且在主要交通道路与高速公路上安装有微波检测器,在各主要路口与路段安装约有200多万个摄像头,对伦敦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与各方面行驶状况实行实时监测,这些由监测系统收集来的即时信息会很快反映在伦敦城市交通控制中心的电子地图上,控制中心的交通管理人员再根据这些信息报告的路面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交通疏导。一周24小时,每周七天,随时都有人监视伦敦的交通,处理交通堵塞的问题。通过遍布全伦敦的1200个电子眼,检测人员从荧幕上可以看到伦敦各街道的即时影像。 伦敦还在地下埋置了三千多个电子感应器,组成的网络称为整合交通管理中心(COMET)。这种电子感应器可以侦测车辆经过再测量到下一个感应器的时间两个相邻的感应器平均的间隔时间全部储存入管理中心的电脑 伦敦还有世界上密度最高的行人监视摄影机系统平均每 由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突出,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