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原子的核式结构天然放射性现象精编.ppt

11-1原子的核式结构天然放射性现象精编.ppt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11-1 原子的核式结构 天然放射性现象 问题引入 原子核的组成 天然放射性现象 原子的核式结构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后来他还发现用X射线使气体电离以及在光电效应等现象中,都能从物质的原子中击出电子。这表明 问题引入   (1)电子是带负电的,而原子是中性的,那么原子里还存在着带何种电的物质? 思考:   (2)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1903年汤姆孙综合他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枣糕模型假说:原子中的正电荷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球体中,而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中。 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1. 原子枣糕模型假说 1909-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们做了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 2. a 粒子散射实验 a粒子散射实验: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前进,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a粒子偏转角几乎达到180o 。    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能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解释吗?    a粒子散射实验与汤姆孙的枣糕模型是矛盾的。因此,a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1911年卢瑟福根据a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 3. 原子的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镭放出的a粒子(速度达到107 m/s)去“轰击”氮原子核时,发现了质子。中子发现以后,前苏联物理学家伊凡宁柯和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都明确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这种假设,解决了很多以前在原子核结构理论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很快得到了公认。下图为原子核组成的示意图。 二、原子核的组成 如图所示,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在垂直穿过真空磁场时分成三束。 中间一束是不带电的,另两束分别带正负电荷,这三种射线分别是 ?射线,?射线和 ? 射线。 三、天然放射性现象 人们把物质能够发射射线的性质叫做放射性。 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叫做放射性元素。 元素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的射线有三种: (1) α射线:是高速α粒子流 ,实际上是氦核 。 (2) β射线:是由β粒子组成的,是高速电子流。 (3) ? 射线:是由? 粒子流组成的,不带电,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 三种射线的性质 很弱 很强 光速 很弱 较强 光速99% 很强 较小 光速10% ? 射线 β射线 α射线 电离能力 贯穿本领 初速 射线 2. 以下关于卢瑟福a 粒子散射实验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 粒子全部穿过金箔   B. a 粒子全部发生很大偏转   C. a 粒子绝大多数发生很大偏转;只有极少数穿过金箔   D. a 粒子绝大多数沿直线穿过金箔,只有极少数发生很大偏转,甚至被弹回 1. 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大约是    m,原子半径的数量级大约是    m 。 练 习 D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