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脂精炼技术总结.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脂精炼 精炼油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食用油品种 精炼是从油料到食用油的加工链上的最后一个工段 综合利用和油脂二次产品开发对精炼提出了特别要求 油脂精炼目的 精炼工序 根据成品油的用途与质量要求不同,不同程度地去杂 储存用油,一般只脱胶、脱水(酸价超过1时脱酸) 制皂用油,脱胶、脱色 食用油,应按产品质量等级和卫生要求除去杂质 大多数油品,四脱 含蜡高油品,五脱 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 在工艺上共同点很多,设备也基本相同,引进成套精炼设备都可进行化学精炼和物理精炼 有各自的特点 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 脱色 物理精炼和化学精炼 精炼技术关键 油脂成分 精炼过程中油脂成分的变化 精制过程中杂质量的变化 大豆油精炼前后成分含量 精炼中需分离的物质 毛油—过滤→机械杂质 磷脂—水化→油脚 FFA—皂化→皂脚 臭味—蒸馏→捕集→馏出物 色素—吸附→废白土 蜡—冷却→蜡晶 硬脂—冬化→硬脂晶 氢化→废催化剂 食用油脂产品新标准 原油 质量指标 成品油质量指标 一 脱胶 磷脂和非水化磷脂 非水化磷脂的产生与控制 水化脱磷 新脱胶工艺 脱胶目的 脱胶是化学精炼或物理精炼的预处理工序 脱胶毛油,适合储藏和运输 制取磷脂 磷脂 磷脂四特性 无水时,油溶性 吸湿,成粘性,比甘油三酯大 吸水,膨胀,形成胶体 毛油储藏中油脚析出 磷脂与油脂分离的原理 磷脂中多不饱和酸为主,较油脂更不稳定 磷脂粘性曲线 磷脂分类 磷脂的水化速率 非水化磷脂产生与控制 影响磷脂的酶类 磷脂酶D 脂氧酶 脂氧酶 氧化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并结合蛋白,磷脂的油溶性降低,残留在粕中成为己烷不溶物,从而降低毛油总磷脂(主要是PC)量,使水化不好 水化脱胶的磷脂得率降低,且PC比例降低 磷脂酶D 油料成熟度影响NHP形成 储藏运输条件影响NHP形成 预处理条件影响NHP形成 大豆破碎或轧坯程度,影响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 轧坯后酶活增加,豆坯存放停留时间、坯水分含量 在浸出前或浸出过程中对大豆的热处理 平板烘干代替蒸炒,延长了与空气接触 软化 浸出 NHP控制 减少NHP最有效方法是在预处理中钝化酶类 控制存储中水分 预处理 微波加热处理 料坯挤压膨化 料坯湿热处理 ALCON工艺 ALCON工艺 迅速提高软化温度至80℃以上,使酶钝化 毛油磷脂量翻倍,PC↑40% 此法最简单经济,适用于优质大豆原料,当然,软化温度提高,副作用如蛋白变性、影响轧坯效果 5-10%不可避免 水化脱胶原理 磷脂胶束与双(多)分子层形成 影响磷脂水化因素 脱胶工艺参数 脱胶效果 非水化磷脂脱除 非水化磷脂脱除 两种措施 预处理钝化酶类 转化法,转化为HP,如酸法脱胶 前者在降低消耗和减少污染方面更具优势 实际措施是在传统水化脱胶基础上,对不同毛油原料开发新脱胶工艺 转化法脱除非水化磷脂 新脱胶工艺 酸脱胶 毛油中加无机酸:磷酸、柠檬酸、草酸>溶血磷脂酸>磷脂酸,使NHP转化而被分离 转化NHP,脱磷效果 P≤30ppm,磷脂≤0.1% 络合金属离子(0.2ppmFe) 叶绿素变为脱镁叶绿素,油色浅 降低皂 磷酸转化NHP的反应 磷酸脱胶 磷酸脱胶 湿法脱胶 干法脱胶 结合脱色的磷酸-漂土脱胶工艺,是一种简单的酸脱胶法 适合低含量磷脂油脂,棕榈油、棕榈仁油、椰子油和动物油 磷2-10ppm,满足物理精炼 物理精炼首选的两步脱胶法 前道酸炼水化,后道白土脱色时加酸 脱色段加酸:用酸鳌合金属,同时将残磷借白土除去 结合碱炼的脱胶法 长混 短混 特殊脱胶法 超级/联合脱胶法 全脱胶(TOP) SOFT 脱胶法 酶法 (生物)脱胶 Lugi鲁奇公司,8mg/kg Novozymes 诺唯信磷脂酶 磷脂酶A1 Lacitase NOVO 米曲霉 磷脂酶A2 Lacitase10L 胰脏160美圆/kg 酶法脱胶 化学精炼与酶法精炼比较 膜法UF 膜法 各种方法比较 二 长混碱炼脱酸 长混碱炼工艺 长混碱炼工艺的辅助作用 碱炼中的化学反应 FFA+NaoH→RCOONa(中和) 如碱量不足,生成酸性皂,水溶性差 RCOONa + RCOOH→ RCOONa●RCOOH α-磷脂+水→水化 β-磷脂+碱→α-磷脂→水化 磷脂+碱→水解 甘油酯+碱→水解(皂化) 色素+碱→ 长混碱炼工艺 加酸 加碱 碱液浓度和碱量 名为脱酸,但FFA脱去多少并不重要 去磷脂、金属离子、色素等杂质更重要 加磷酸后,要测酸价,确定用碱量( 0.2% 对应3个酸价) 碱液浓度 滞留时间 1、油皂化损失 油、碱接触时间愈长,皂化机率愈大 2、综合脱杂作用 皂脚的吸附 过量碱液对杂质的脱除作用 在综合平衡中性油皂化损失的前提下,适当延长碱炼时间,有利于杂质的脱除和油

文档评论(0)

bbnnmm88559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