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一 生物与环境专题 一.概念理解 1.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反映一定时期的种群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调查方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开放型和封闭型)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2.种群数量变化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①步骤(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实验观察,检验修正) ②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方程式(准确,但不直观);曲线图(直观) ③种群数量增长形式: 理想条件:“J”型增长(Nt=N0λt ) 自然条件:“S”型增长(有环境容纳量) 3.环境容纳量(K值) 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K值的变化:环境恶化---K值变小;环境改善---K值变大. 同一环境中不同生物种群的K值不同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水平的差异 群落水平: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群落空间结构.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种群水平:集中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 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301班) 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海拔高度问题) 区分不同群落的依据: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 5.群落演替 初生演替:从来没有植被或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和繁殖体的方发生的演替 演替类型的判断:土壤条件是否适合植物生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火灾后的草原、弃耕后的农田) 人类活动的影响:? 6.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循环、信息分类和判断) 能量流动特点----单向流动不循环.逐级递减(原因) 能量流动的分析和计算(例题)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恢复力稳定性—— 环境条件优越,恢复力稳定性强 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 表达顺序:生物多样性程度高,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强 二、典例分析 例题1:2008年,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盲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盲鱼眼睛的退化是黑暗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进化的原因、诱变因子) B.种群密度是限制盲鱼种群增长的关键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概念、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不要求) C.洞内水体中溶解氧的增加将提高盲鱼种群的K 值 (K值的变化规律) D.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例题3: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针叶林能否演替为热带季雨林)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不同垂直带是否是同一群落)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动物分布的影响因素)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动物—植物—气候带) 课堂练习 2.(2011年江苏卷)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选择题几点解题原则 A.思考原则:以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和深刻理解为基础 B.审题:先审题干、次审选项、再审命题意图(考点) C.选择题是非判断中,对于与生物学基本事实不相符的描述,可以直接否定;对于与课本语言不相符的描述,要注意分析其内涵是否相同。 D.尽可能将题目中与课本上相类似的实例和情境进行类比。 三.规律应用 Ⅰ.种群 1.种群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J”型增长曲线形成的条件:理想条件 “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条件:有限条件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①内在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②外在因素:食物、天敌、气候、传染病等 直接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B∕T 37903-2019 数控压力机可靠性评定方法.pdf
- SL 274-2020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docx
-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pdf VIP
-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标准.pdf
- bosch博世 GBH 5-38 X GBH 5-38 D 使用说明书.pdf
- 最新版入团志愿书模板.pdf
- 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植物生产环境》课程标准 .pdf VIP
- 国内某600MW机组双烟道直流炉省煤器旁路特性研究.pdf VIP
-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津液的代谢和生理功能.pptx VIP
- 8 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 第一课时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