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导物理概论及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1. 超导体零电阻现象的发现 1908年,Onnes 在4.125k,1个大气压下液化了He.1911年,他又在Hg样品中首次发现了超导电现象. 汞的电阻在4.2K附近消失 2. 超导体完全抗磁性的发现 迈斯纳和奥克森费尔特于1933年发现超导体具有完全抗磁性,即 “迈斯纳”效应。迈斯纳效应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超导体的抗磁性有别于完全导体的“抗磁性”,它是一个独立于零电阻之外的超导体基本性质。在此之后人们才比较全面地了解了超导体的基本性质。 瓦尔特·迈斯纳 迈斯纳效应示意图 3.超导体电动力学的建立 伦敦兄弟于1935年提出的伦敦方程是第一个对超导体的电动力学作统一描述的理论。该理论不仅说明了超导体的各种电磁性质,而且也解释了前述的迈斯纳效应。该理论指出:在超导态,处于外磁场中的超导体内并不是完全没有磁场,实际上外磁场可以穿透到超导体表面附近很薄的一层中,其穿透深度约为十万分之一厘米。 磁场在超导体表面的穿透深度 4.京兹堡-朗道(G-L)理论的建立 1950年,当时只有34岁的京茨堡和前苏联另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朗道一同提出了一个描述超导体特性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在朗道二级相变理论基础上建立的,可以准确地预测诸如超导体能负荷的最大电流等特性。但该理论属于超导电性的唯象理论。 在最初发现超导体之后很多年,人们才知道世界上存在不止一种类型的超导体。那种不允许磁场穿过的,是第一类超导体。而阿布里科索夫在1953年的研究表明,还存在第二类超导体,这种超导体允许磁场穿过。 2003年10月,诺贝尔奖评委会将该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了京茨堡、阿布里科索夫和莱格特三人。 京茨堡说:“很久以前我就忘了这回事。” 1962年,朗道因为对液氦超流动性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人们发现能产生超流动现象的是氦4(氦的一种同位素),而氦3不会产生这种现象。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时还在英格兰苏塞克斯大学的莱格特对这一奇特的现象作出了精彩的解释。 莱格特和京茨堡一样不太走运。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当年康奈尔大学发现氦3超流动性的三个人,莱格特却榜上无名。 岁月流逝,获奖时今京茨堡已届90多岁高龄,阿布里科索夫快80岁了,而莱格特也有近70岁了。1980年代末,阿布里科索夫移民到美国,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继续他的科学生涯,京茨堡一直在莫斯科,莱格特则来到了伊利诺伊大学,至今还活跃在超流动研究领域。 维塔利·京茨堡(VitalyL.Ginzburg)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Alexei?A.Abrikosov) 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J.Leggett) 5.超导微观理论的建立 从微观机制上去理解超导电性是在1957年由约翰·巴丁(Bardeen) 、里昂·库珀(Cooper)和罗伯特·施里弗(Schrieffer)提出BCS理论后。该理论模型基于量子力学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在超导体内部,由于电子和点阵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电子与电子之间产生了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传导电子两两结成电子对,组成每个电子对的两个电子动量相等、自旋方向相反,这种电子对称为库珀电子对或超导电子。 BCS理论 库珀电子对的能量低于两个正常电子的能量之和,因而超导态的能量低于正常态。在绝对零度时,全部电子都结成库珀电子对,都是超导电子,随着温度的升高,库珀电子对就不断地被拆散并转变为正常电子,而且拆散一个库珀电子对变得更容易,在温度达到临界温度以上时,库珀电子就全部被拆散,所有电子都是正常电子。由于该杰出的理论成果,他们三人分享了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6.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 1962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森在研究超导电性的量子特性时提出了量子隧道效应理论,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约瑟夫森效应。 该理论认为:电子对能够以隧道效应穿过绝缘层,在势垒两边电压为零的情况下,将产生直流超导电流,而在势垒两边有一定电压时,还会产生特定频率的交流超导电流。在该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超导电子学。 7.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 1986年缪勒和柏诺兹发现了一种成分为钡、镧、铜、氧的陶瓷性金属氧化物LaBaCuO4,其临界温度约为35K。由于陶瓷性金属氧化物一般来说是绝缘物质,因此这个发现意义非常重大,他们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7年在超导材料的探索中又有新的突破,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朱经武小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等人先后宣布制成临界温度约为92K的超导材料YBCO。1988年初,日本宣布制成临界温度达110K的Bi-Sr-Ca-Cu-O超导体。至此,人们终于实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的梦想,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这类超导体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英语新课标背景下:非纸笔测试在小学英语期末评价中的实践研究.pdf VIP
- 液体伤口敷料产品技术要求标准2023版.docx VIP
- 股市实战绝技汇总篇(精华).doc VIP
- 历年行情的十大牛股.doc VIP
- 安徽省六校联考暨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6届高三入学素质检测-物理试卷答案.docx VIP
- 基于Ansys CFX的风扇叶片双向流固耦合分析.docx VIP
- (高清版)DB1307∕T 334-2020 蛋鸡无抗养殖技术规范.pdf VIP
- 中小学教育班班通系统校级解决方案.doc VIP
- 涉税检举奖励制度的运行问题...于68份裁判文书的考察分析_金超.pdf VIP
- 石文操作手册.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