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论述.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國古典文獻學 绪 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况 中国古典文献学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很“年轻”,仅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 本专业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 研究方向:出土文献研究;目录版本校勘学;文史文献研究;文献学理论研究;中国学术史研究等等。 文献学的先声 第一本文献学著作是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写于1928年,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中国文献学的开山之作。 一、“文献”起源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姑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史记》有《陈杞世家第六》、《宋微子世家第八》。 《论语·八佾》云:“周监(同鉴,借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遵从时代的要求加以施行),有所损益。” 清代刘宝楠说:“周监二代,周礼存,则夏殷之礼,可推而知。” “杞宋无征” 释词: 杞,国名,夏禹的后代,即夏朝后裔的封国。今在河南杞县。 宋,国名,殷商的后代,即商朝后裔的封国。今在河南商丘。宋微子,名启,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为商汤的16世孙,宋国的始祖。 征,征验、证明之义。在《礼记·礼运》中记载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 二、“文献”的古典含义 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云:“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朱熹《论语集注》说:“文,典籍也;献,贤也。”他秉承前代学者诸说,认为“文献”包括历朝的典籍和时贤的学识。 郑朱认为“文”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献”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在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是典籍和学者相辅相成的,有时候互为补充。 征文考献 释义 “征文考献”是封建学者所强调的治学方法,即欲了解过去的历史,不但取证于书本记载,还要探索于耆旧言论。言论的内容自然包括世代相承的许多传说和文人学士的一些评议在内。征文考献即符合文献的古典含义。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其撰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马端临《文献通考》 宋末元初有一个学者叫马端临写了一部著作叫做《文献通考》:文指的是经史、会要、传记。献:指的是当时的一些社会名流的言论。通过这些言论可以对经史进行考证,验证,甚至校正。 《文献通考》:古代典章制度的政书 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议、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 这里明显地表明本书取材来源有二:一是书本记载,一是人们口传议论。并在文中加以区别,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的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相交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相关文献学事例 明代焦竑的《国朝献征录》,该书一百二十卷,是一部记载明朝人物最重要的传记史书。另有《中原文献》。 清代李桓的《国朝耆献类征》,该书七百二十卷,辑录了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至清宣宗道光三十年二百三十年间一万多人的传记资料。 文献由“典籍和贤才” 到专指典籍。马端临之后,元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车轮日出扶桑树,笠盖天倾北极星。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东土校全经。” 明代以来所说的文献,通常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如明·类书《永乐大典》,辑录了明初以前各类图书资料,初名《文献大成》,这里的文献,完全是指典籍和文字资料了。 三、“文献”的现代解读 《辞海》: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辞源》: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多闻熟悉掌故的人。《论语·八佾》 》:夏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