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望嵩楼抒坏
望嵩楼抒坏
公元2005年早春的一个上午,我登上了古城汝州的望嵩楼。名是物非,你已不是曩昔的中州文化名楼。远眺不见中岳嵩山,近瞧不见当年的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深呼吸亦嗅不到你身上一丝的文化气息,因为重建的你——已沦为一座纯粹的商业楼。捧着一颗沉甸甸的心放眼四望:那座被水泥钢筋支撑起的望嵩楼,卷曲在众多的商业楼群之中,像无数灰脸土色的泥塑一样千人一面,藏匿了自己的特点。是的,岁月的风尘已掩尽了你的风流,飞速崛起的建筑打破了你“鹤立鸡群”的格局;涌动的商潮荡涤净了你身上曾经醉人的文化气息。滚滚红尘中,你已失却了往昔的巍峨壮观。历史的风轮无情地抛却了光耀着你头顶上的文化灵光。
站在楼顶,柔柔的清风抚摸着我的万千思绪:望嵩楼为古汝州北城门楼,位置在今北城门东偏南,唐宋时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为天下名楼,宋朝时汝州人把望嵩楼作为汝州的象征,称之为汝州郡楼。楼身高30米,上下三层,一层面阔五间,呈长方形,飞檐歇山,周围有名柱廊轩,石雕栏杆,北面檐下巨幅大书“望嵩楼”三字,二层三层廊下置斗拱或平座,凭栏远眺:嵩山峻岭尽收眼底。而今,望嵩楼失落了,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光耀在望嵩楼顶的文化灵光却永远不回弥散,因为她已融进深积厚栽的汝州文化之中,连同浸泡在历史文化古韵中的汝州大地一样,日久天长,灵光闪烁。
如此想来,顿觉心旷神怡。仰视头顶,灵光普照,创造、点缀这座文化名楼的先贤名哲们腾云驾雾,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蹦蹦跳跳地向我飞来——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诗名早著的唐代大诗人李益行吟着他的《上汝州郡楼》,飘然而至。唐代的汝州辖梁、郏城、鲁山、叶、龙兴、临汝、襄城七县。汝州郡楼亦即望嵩楼。三十年间两上望嵩楼的李益,目睹社会动乱给汝州人民带来的灾难,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他的代表作之一《上汝州郡楼》。这首诗是唐诗中的名篇,现被选入大学教材。
我眨一下睁得灼痛的眼睛,鼓足勇气和这位名列“大历十才子”、以善写边关诗著称、七言绝句成就最高的李益交谈时,他却没了踪影。不容多思,上空又传来了诵咏声。
“九陌逢君又别离,行云别鹤本无期。望嵩楼上忽相见,看过花开花落时……”中唐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诗人和散文家刘禹锡吟唱着他的《送寥参谋东游》回来了。这位四海闻名的“诗豪”被贬为汝州刺史,对望嵩楼情由独钟。那时候官场失意,几起几落的刘梦得,站在汝州子城州衙大花园中的这座重楼上,远眺巍峨峨的中岳嵩山,把酒临风,赋诗抒怀。望嵩楼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当时的诗文中。登斯楼可一览嵩山雄姿,故名望嵩楼。历代文人骚客凡有幸莅汝者,无不登上斯楼,远望巍峨中岳,抒怀言志,激情飞扬。
有缘识君面,无福听教诲。眨眼间,刘鸿儒飞逝而去。紧接着无数登临题咏斯楼的先贤们,架着朵朵白云飞来,苏东坡、孟郊、苏辙、许棠、张耒、范纯仁、牛增儒、程明德、刘觐文、孙灏、李海观、宋六经等等。他们驾着悠悠的白云飞翔在望嵩楼的上空,吟哦声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吟诵着他降任汝州知府时登《望嵩楼》中的诗句:“临轩一长叹,隐见有所逢。试问山中人,二室竞谁雄?……游心四山外,寄适酒杯中。”以排遣胸中因遭贬而产生的不平之气。曾任汝州知府的刘觐文吟诵的《九日登望嵩楼》则描绘了重阳日山城汝州的清爽景色,抒发了思乡怀友之情。李海观以昂扬向上的气势,吟诵着他的《汝州望嵩楼》诗:“北门独上望嵩楼,高挹长空纵远眸。左右河淮奔大海,东西华岱拱中州。地含意气风吹穴,天作琪花石簇内,千古遗踪巢许肇,潺潺洗耳水南流。”宋六经朗诵《望嵩楼赋》的琅琅清音在云彩眼里回响:“海日东升,天半云蒸。众仙之窟,百灵所凭。四周屏叠,六扇窗屏。金碧影眩,虚白光凝。……天风有意,吹我先登……”一时,我目不暇接,耳听不及,整个人都被埋进了诵咏的古诗文之中。恍惚之中,我仿佛又在望嵩楼一楼的四壁上看见了知州王采命人镶钳上的古色古香的《汝帖》……。
时过正午,春意融融,幻境散尽,先贤皆去。我独居高楼不肯离去,思想着1200多年前那座名贯中州的文化名楼。自唐至宋、金、元、明、清,望嵩楼吸引历代多少文人名士凭栏远眺,瞻仰题咏,吟诗赋唱、纵酒豪歌,或抒发一腔忧民报国之情,或寄情于名山圣水之中,留下了一篇篇的千古绝唱。我完全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望嵩楼上,官人雅士们公余闲暇之时,或登楼望远,或浅酒吟诗,或对奕取乐;或笙歌合唱,或聚众议事,探讨弥补天灾人祸给百姓造成损失的良策;或邀来平头百姓,倾听民间呼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望嵩楼上成了官员们掌握民意的好地方。望嵩楼以其古城政治、文化、娱乐中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众多的达官儒人、凡夫走卒。在这座名楼上演绎着多少官场故事,生长着多少文人趣事,故事或荒诞、或苍凉、或悲壮,趣事中蕴含着或惊、或奇、或险、或炎、或凉的成分,而在古城流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