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活动:;活动:;一、形形色色的分子;一、形形色色的分子;3、五原子分子立体结构;4、其它; 同为三原子分子,CO2 和 H2O 分子的空间结构却不同,什么原因?;二、价层互斥理论;二、价层互斥理论;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数 =?(a-xb);;二、价层互斥理论;3.价电子对的空间构型即VSEPR模型;二、价层互斥理论;二、价层互斥理论;应用反馈;ABn 型分子的VSEPR模型和立体结构;;1.若ABn型分子的中心原子A上没有未用于形
成共价键的孤对电子,运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
型,下列说法正确的( )
A.若n=2,则分子的立体构型为V形
B.若n=3,则分子的立体构型为三角锥形
C.若n=4,则分子的立体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课堂练习:
1、多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有多种,三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有 形和 形,大多数四原子分子采取 形和 形两种立体结构,五原子分子的立体结构中最常见的是 形。
2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是 ( )
A、H2O B、H3O+ C、NH3 D、NH4+;3 、下列分子①BCl3、②CCl4、③H2S、④CS2中,其键角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
4、以下分子或离子的结构为正四面体,且键角为109°28′ 的是____
①CH4 ②NH4+ ③CH3Cl ④P4 ⑤SO42-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④⑤
;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活动:请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析CH4的立体构型;按照我们已经学过的价键理论,甲烷的4个C — H单键
都应该是σ键,然而,碳原子的4个价层原子轨道是3
个相互垂直的2p 轨道和1个球形的2s轨道,用它们跟4
个氢原子的1s原子轨道重叠,不可能得到四面体构型
的甲烷分子;; 四个H原子分别以4个s轨道与C原子上的四个sp3杂化轨道相互重叠后,就形成了四个性质、能量和键角都完全相同的S-SP3σ键,从而构成一个正四面体构型的分子。 ;三、杂化理论简介;三、杂化理论简介;sp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 ;;sp2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 ;;sp3杂化轨道的形成过程 ;例如: Sp3 杂化 —— CH4分子的形成;三、杂化理论简介;3.杂化轨道分类:;排斥力:孤电子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成键电子对;三、杂化理论简介;三、杂化理论简介;例1:计算下列分子或离子中的价电子对数,并根据已学填写下表;例2:对SO2与CO2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直线形结构
B.中心原子都采取sp杂化轨道
C. S原子和C原子上都没有孤对电子
D. SO2为V形结构, CO2为直线形结构
;试用杂化轨道理论分析乙烯和乙炔分子的成键情况; C原子在形成乙烯分子时,碳原子的2s轨道与2个2p轨道发生杂化,形成3个sp2杂化轨道,伸向平面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每个C原子的2个sp2杂化轨道分别与2个H原子的1s轨道形成2个相同的σ键,各自剩余的1个sp2杂化轨道相互形成一个σ键,各自没有杂化的l个2p轨道则垂直于杂化轨道所在的平面,彼此肩并肩重叠形成π键。所以,在乙烯分子中双键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构成。; C原子在形成乙炔分子时发生sp杂化,两个碳原子以sp杂化轨道与氢原子的1s轨道结合形成σ键。各自剩余的1个sp杂化轨道相互形成1个σ键,两个碳原子的未杂化2p轨道分别在Y轴和Z轴方向重叠形成π键。所以乙炔分子中碳原子间以叁键相结合。;大π 键 C6H6
;CuSO4?5H2O;第二节 分子的立体构型;实验探究[2—1];;1、配位键;(3)配位键的表示方法;Cu2+与H2O是如何结合的呢?;2、配合物;(3)配合物的命名;;常见的配位体;向实验[2—2]深蓝色溶液中滴加硫酸,观察实验现象,由此现象变化说明了什么;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过渡金属配合物远比主族金属配合物稳定;N;叶绿素结构示意图;;;(5) 配合物的应用;;;;3、人体内血红蛋白是Fe2+卟林配合物, Fe2+与O2结合形成配合物,而CO与血红蛋白中的Fe2+也能生成配合物,根据生活常识,比较说明其配合物的稳定性。若发生CO使人中毒事故,首先该如何处理?还有哪种氧化物也可与血红蛋白中的Fe2+结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