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第4章地震研讨.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灾害地质学——第4章地震研讨

灾害地质学 ;第四章 地 震 灾 害 ;2.震源与震中 ①震源 ②震中 ③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 ⑤震源距;;图4-1 地震震中、震源及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二)地震波;2.面波 ①勒夫波(Love wave) 勒夫波是在地表做蛇形运动的面波,质点在水平面上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水平振动;与横波不同的是勒夫波只在水平面上左右摆动。 ②瑞利波(Rayleigh wave) 瑞利波是在地面上向前滚动传播的面波,质点在与平行传播方向的垂直平面内做椭圆形运动。其波速:υR ≈ 0.9υS;;二、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2.面波震级 3.震级与能量 Ⅰ级地震的能量相当于2×106J,每增大一 级,能量约增大30倍。一个7级地震释放的能量 相当于30个20000t级的原子弹。;(二)地震的烈度; 2.地震烈度表 为了表示地震的影响程度,必须有一个烈度评定标准,即地震烈度表。 目前多数国家采用12度的烈度表,欧洲有些国家采用10度的,日本采用8度的烈度表。 ; 3.基本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在以后一定期限内(50~100年)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 4.场地烈度 场地烈度是建筑物场地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地层结构等工程地质条件产生的烈度。 ;三、地震的成因与类型 ;(二)地震的类型;四、地震的发生条件及一般规律 ;五、地震的分布 ;(二)地震的水平分带性;(三)中国的地震分布;2.地震的空间分布 ①台湾地震带 ②西南地震带 ③天山地震带 ④西北地震带 ⑤华北地震带 ⑥东南地震带 3.地震的时间分布 ①地震活跃期 ②地震活跃幕 ;;第二节 诱发地震;(二)非流体诱发地震;二、预防诱发地震的对策 ; (二)其他因素诱发地震的对策 对于抽、注液诱发的地震,应当考虑注水孔的合理布局和控制水压力的变化,使之不致诱发地震。对于采矿诱发地震,应当合理布置巷道,采取合理的采矿方式,使巷道和采场承受较小的应力,不致引起较大的能量释放。在矿山中,当观测到应力集中程度较高时,可采用注水或爆破法诱发应力缓慢释放;对于地震可能危及的巷道和地面建筑物应加强支护和抗震设防。; 第三节 地震灾害 ; (??)强烈地振动破坏效应;二、地震灾害的特点与破坏形式 ;(二)地震灾害的破坏形式;第四节 地震活动的监测与预报 一、地震监测 ;二、地震预报 ; (二)预报方法; (三)地震预报的发展方向及研究途径;第五节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 ;二、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 ;三、地震灾害损失的等级划分 经济损失/元人 e107 d108 c109 b1010 a无上限 员伤亡 E1~9人 E.e D10~99人 D.d C100~999人 C.c B1000~9999人 B.b A≥10000人 A.a; 第六节 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 ;(二)建立和完善地震灾害防抗体制 ; (三)提高地震防灾能力和防灾水平 (四)颁布实施防御震害的法律;二、中国减轻地震灾害的对策 ;三、减轻地震灾害对策的发展趋势 ; (二)地震灾害防御对策发展趋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