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我院临床上常用的感染的检测指标 血WBC+N分类 血清CRP 血沉 PCT降钙素原 特异性感染指标 细菌耐药性检查 结核分支杆菌实验室检查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白细胞检测 白细胞计数 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 粒细胞 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白细胞计数 WBC 概念: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WBC*109/L) 参考值: 成人: 4~10x109/L 儿童: 5~12x109/L 新生儿:15~20x10 9/L 白细胞增多: WBC 10x109/L 白细胞减少: WBC 4x109/L 白细胞分类计数 中性粒细胞异常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异 中性粒细胞增多 是白细胞增多的主要原因,见于: 化脓性感染 严重的组织损伤 急性中毒 急性大出血 血液病及肿瘤 某些寄生虫感染 生理性:新生儿、妊娠、剧烈运动、饱餐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细菌、病毒感染:流感、麻疹、伤寒、登革热等 造血功能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药物及理化因素的作用:化疗、放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5%并可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 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旺盛,释放功能良好。常见于各种病原体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晚期等 核右移:若分5叶者超过3%;或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大部分为4~5叶或更多.临床意义: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恶性贫血、化疗之后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异 中毒颗粒:严重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在N胞浆中出现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较深的紫红色颗粒。 空泡变性: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核变性:核固缩、核溶解 中毒颗粒 淋巴细胞改变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杆菌感染、某些血液病和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线和应用皮质激素 异型淋巴细胞:形态上分三型:泡沫型、单核细胞型和幼稚型。见于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10%;2)病毒性肝炎;3)风疹 异型淋巴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疾病 单核细胞疾病 红细胞沉降率检查 ESR 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参考值:男 0~15mm/h 女 0~20mm/h 影响因素: 红细胞本身因素(大小、形态、Hb含量) 血浆因素 使ESR↑: TC,TG 使ESR↓: 卵磷脂 ESR测定临床意义 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结核病和风湿热的活动期或静止期)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鉴别参考(良性多正常,恶性肿瘤多增快,晚期、复发或转移时又见增快) 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的鉴别(心梗与心绞痛,胃癌与胃溃疡,无并发症卵巢囊肿与盆腔炎) 多发性骨髓瘤 注意:ESR测定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并无特异性 (二)PCT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0.05ng/ml 正常人,无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 0.5ng/ml 有局灶感染可能,SEPSIS(脓毒症)的可能性低 0.5~2ng/ml 临界状态,为中度SIRS,可能为感染; 也可以是其他因素(重伤、大手术、心源性休克); 6-12小时后复查 2ng/ml 重度SIRS,最大可能 SEPSIS, 10~100ng/ml 严重全身性感染、重度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 PCT在危重病临床上的应用 一、早期诊断细菌感染和Sepsis,并判断严重程度和预后 二、鉴别病毒和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时PCT正常或轻中度升高,极少超过2.0ng/ml) 三、观察疗效,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PCT持续不降,说明抗菌无效! 四、创伤、手术并发症评估:严重创伤和重大手术可引起PCT轻中度升高,一般不超过2ng/ml;再次升高提示合并感染 五、重症坏死性胰腺炎中的作用:合并感染时,PCT持续增高 六、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发作时PCT正常; 七、感染与排斥的鉴别:排斥时PCT正常;感染时明显升高 细菌耐药性检查 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 灭活酶的产生 ?-内酰胺酶: 最主要的灭活酶(已发现近300种) 氨基糖甙类钝化酶: 包括磷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和核苷转移酶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其它:磷霉素 红霉素 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1、ESBLs的特点 由细菌质粒介导:由破坏氨苄西林和一代头孢菌素的简单的?-内酰胺酶突变而来 在TEM-1、TEM-2 和 SHV-1基本结构基础上有1~4个氨基酸突变而致 ; 可以被β –内酰酶抑制剂所抑制; 能水解氧亚氨基β –内酰胺 Oxyimino β-lactam 抗生素 (他啶、曲松、噻肟、氨曲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2G101 三维彩色立体图集.docx VIP
- 2025年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最新带板书带目录.pdf VIP
- 8D报告案例模板.ppt VIP
- 工程结算审核实务:重点难点解析及解决方案.docx VIP
- 重大活动应急预案.docx VIP
- DB34T4021-2021《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技术标准》.docx VIP
- 宁波市2023年小学生科普知识学习体验活动-高段组(参考答案) .pdf VIP
- 拼装式施工灯架制作和安装工艺.pdf VIP
- 青岛宏丰聚三氟氯乙烯及氟碳乳液合成工艺问世.pdf VIP
- 江苏省南通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物理试题.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