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义观念与国际体系的变迁
道义观念与国际体系的变迁
摘要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体系经历了从西周时期以周王权为核心的单极霸权体系,春秋时期以周王权和霸权大国为中心的二元霸权体系到战国时期的多极体系。两周时期国际体系的转变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道义观念在体系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西周到春秋时期霸权体系的稳定与维持反映了观念对体系稳定的基本作用,而从春秋到战国时期体系的转变则是道义观念变迁的结果。
关键词 道义 国际体系 春秋 战国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09)01-0054-60
先秦时期,中国境内存在着一个较为成熟的国际体系,[1] 甚至生成了一个发达的国际社会。[2] 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指的是非常频繁而又按照规则的程序相互往来的一批独立政治实体(political entity)部落、城邦、民族国家或帝国的集合。[3]本文把国际体系视为一个特定模式来研究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政权实体之间的关系。[4]
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变迁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权力变化是体系变迁的根本性原因。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ilpin)表示,由于群体(或国家)利益以及权力的变化,反映这些在利益和权力方面根本变化的政治体系也将相应地发生变革 [5]。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进一步指出,系统的结构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6]。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西周到春秋时期,周王朝东迁洛邑后,周王朝实力大大衰落,郑国、齐国、晋国、秦国、楚国等诸侯国相继崛起。尽管周王朝的实力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些诸侯国中的霸(伯)主国家 [7],但是西周时期以周王权为中心的天下共主的霸权体系却在春秋时期保持着相当的稳定延续下来,而且得到霸权国家的实力保证与维持。[8] 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为什么权力分配发生重大转折后,体系仍旧能得以保持?具体问题是: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国际体系稳定与变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一、西周时期国际体系的结构
在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新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结构实质上就是无政府状态下的能力分配(distribution of capabilities)。 [9]新自由主义在权力分配与财富分配的基础上加入了国际制度因素作为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10] 以温特(Alexander Wendt)为首的建构主义把国际体系的结构看作是观念分配(distribution of ideas)。[11] 布赞(Barry Buzan)等英国学派则认为三种不同的国际体系,即军事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文化体系的结构是不一样的。[12] 本文将同时分析国际体系的三种结构:物质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
西周时期,周王朝是综合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唯一的王权国家。封国(通过分封而新建立的诸侯国)在西周时期由于受到制度的约束而实力之间相差不大。但是,服国(已经存在但现今臣服于周的诸侯国)和少数民族国家政权之中则存在强弱之分。
西周时期中国体系的结构有一套系统的等级制度,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13] 。西周王朝处在等级制的最高层次,而且具有制定规范来确定诸侯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等级的地位。第一,爵位制,各诸侯国和少数民族国家根据公、侯、伯、子、男等爵位来确定等级。[14]五等爵位制在春秋以后往往随着观念的变迁而发生变动,但是对于诸侯国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存在的等级区分却是相当稳固的。第二,五服制,各诸侯国和少数民族政权根据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来确定等级。顾颉刚等认为,畿服之说虽为后人杜撰,然亦略有所本 [15] 。 大量铭文也证实西周时期存在根据距离周王权政治中心的远近来确立诸侯国地位的等级制,因为在西周和以前采用过类似的分等级统治体制。[16]
西周时期中国体系的观念首先是对等级观念的接受,西周时期诸侯国和少数民族国家都接受周王朝的等级分配。其次是对王权观念的尊重,西周时期各国都认为王权是最高层次的权力,是唯一的,而且带有神圣的天命观,认为王权只属于周朝。第三是区别华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不承认少数民族政权与华夏政权具有平等的地位,即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强大政权也认同华夏政权是先进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落后的。西周时期中国体系的观念也制度化而成为礼制。最后,王权国家具有道义上的示范性和礼制上的垂范。
西周时期,周王朝作为唯一的王权国家处于第一层次,诸侯国家处于第二层次,而少数民族政权则处于第三层次。从地理结构上看,周王朝处于中心区,少数民族政权边缘区,而诸侯国家则处于半边缘区。西周时期中国体系的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单极霸权体系。[17]
二、观念认同与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