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病因:
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 → 实证;
脾胃虚弱 → 虚证。
2 病机:
实证 → 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虚证 → 胃腑失于温煦或濡养,失养则痛。 ;*;*;*;*;*;*;*;*;*;*;*;*;*;*;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的治疗; 方法:疼痛、呕吐剧烈者,先针内关、足三里、公孙,用捻转结合提插法强刺激,间歇行针,每隔数分钟行针1次。待疼痛稍缓后,再针中脘,平补平泻,刺激不宜过强,留针30分钟。
因寒所致者,在神阙、中脘加用温和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治疗1~2次。
; 2. 慢性胃炎的常用方案
选穴:胸9-12、腰1华佗夹脊穴。
虚寒型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公孙、内关;
虚热型配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内庭。
; 方法:针刺华佗夹脊穴:进针深度40mm,以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沉重或针感放射至胃部、腹部为佳。
虚寒型者配穴用捻转提插补法,轻刺留针,针后腹部加艾盒灸,待盒内灸条燃烧完毕起针,一般留针约30 min。
虚热型者配穴用捻转提插手法,补中寓泻,重刺疾出,不用灸法。隔日1次, 20天为1疗程。; 3.消化性溃疡的常用方案
方案1:体穴为主
选穴:第1组:足三里、内关、公孙;
第2组:中脘、脾俞、胃俞。
胃痛甚加梁丘,胃寒甚加灸中脘,腹胀甚加天枢,反酸多加太冲,便秘加支沟,失眠加神门,乏力加灸气海、足三里。
; 方法: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 min,5 天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天,连续治疗9个疗程(即2个月)。
; 方案2:体穴为主
主穴: 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内关。配穴:肝俞、阳陵泉、太冲、内庭、关元、 气海、章门、梁门。
; 方法:每次取主穴2~3穴,肝郁气滞者可加肝俞、阳陵泉、太冲、内庭;脾胃虚寒者可加关元、气海、章门、梁门。
实证者施以较强刺激,虚证者手法宜轻,可加用温针并拔罐,背部及上腹部穴用隔药饼灸,使胃脘部发热为佳,留针30 min,每日或隔日1次,30次为1个疗程。; 40年来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文献总结
结论:
①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穴位按使用频率的高低依次为: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上脘、内关、梁门、章门、下脘、三阴交、公孙、合谷。
所选用的穴位以俞募穴等病变局部穴位为主,认为可能是因为消化性溃疡属内脏疾患,而俞募配穴对内脏疾患的治疗作用远远超过了四肢配穴法。也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中脘、胃俞穴与溃疡病确实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②针灸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用穴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性。
③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的选穴原则多是以辨病为主,而对辨证治疗不够重视。;*;*;*;*;*;*;*;古代治疗经验; 多选脾、胃经穴。胃脘痛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古人多取脾、胃经穴予以治疗。《灵枢·经脉》中脾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即分别有“胃脘痛”和“心下急痛”之证。
常用穴为公孙、商丘、大都、太白及足三里、乳根等。
; 多选膀胱经穴之背俞穴。胸腹脏腑与背俞穴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医学也认为,控制胃与食管的交感神经,大多从背部脊髓胸5-10发出,因此治疗本证多取相应背俞穴。
常用穴为膈俞、胃俞、脾俞、肾俞等。
; 选取肾、肝经穴。肾经、肝经循行于胸腹部,与胃脘部关系也很密切,且肝木、肾阳也影响着脾胃功能。
常用穴为水泉、阴谷、幽门及章门、期门等。
;2.分部选穴
古人多取胸腹部穴,此为局部选穴法。
多取足三阴的五输穴等特定穴,其中特别是脾经穴,与胃脘关系更为密切。
取上背部相应背俞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合治内府”
内关是古代治疗本证的要穴。; 3.对症选穴
冷痛选脘腹部穴。天枢、灸章门、气海、中脘。
热痛选脾、胃经远道穴、背腧穴。
虚痛选脾、胃经穴。商丘、足三里; 气郁痛,可有气聚、气逆、气上、气攻痛等症状。重视选胸脘和小腹部穴,也选相应背腧穴,如脾俞。章门、气海、期门、关元、中极、中府、四满、阴交、石门、天枢、中脘、气穴。
食积痛多选胃脘部穴。公孙配解溪、太仓(中脘)、三里。
水湿痰痛多选与脾、胃相关的穴位。;(二)针灸方法
1.针刺止痛
2.灸法温阳
因为艾灸具有温通作用,故可治疗本证之寒痛、虚痛、气痛、食积痛。
3.刺血祛瘀
对于实邪瘀阻者,采用刺血疗法,;*;*;*;用穴规律:主穴为中脘、足三里、内关,也有以T7~Tl2华佗夹脊穴作为主穴。
根据辨证分型配合相应穴位。
治疗方法:以毫针为主,可???独应用,也可配合耳针、艾灸、火针、中药、西药等。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10-01-03 保育师 人社厅发[2021]92号.docx
- 教师电子教案申请书模板.docx VIP
- 个人信用报告征信简版电子版PDF版2024年2月最新版带水印可编辑.pdf VIP
- 2025至2030中国电力生产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潜力与投资报告.docx
- 人教版(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docx
- 高分子材料概述课件幻灯片课件.ppt VIP
- 财务报表基础知培训.ppt VIP
-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docx VIP
-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GB50268-2023.docx VIP
-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台帐.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