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能(freeenergy)(g).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由能(freeenergy)(g)

生物體系之電子與能量轉移 ~粒線體中ATP合成與分解 圖片摘自網頁: /us/companion.websites/0195171934/cases/ch09/?view=usa 指導老師:陳敬勳、高承亨、潘國貴 醫學二A B9502018李雨蒨 B9502023沈信衡 B9502033林柏任 B9502042屠冠翔 B9502047張筱旻 B9509039林毅倫 壹、摘要: ATP的合成-電子傳遞鏈—複合體I,II(林柏任) ATP的合成-電子傳遞鏈—複合體III,IV(張筱旻) ATP的合成-ATP合成酶的構造與運作機制(沈信衡) 從熱力學方程式探討質子驅動力(PMV)的形成(李雨蒨) 電子傳遞過程中的能量轉移(林毅倫) ATP分解與ATPase形變所釋放的能量(屠冠翔) 貳、前言: 能量轉移,顧名思義就是能量從一個形式轉換成另一個形式,或是由一個物質傳給另外一物質的過程。生物體內進行的每種活動其實都牽涉到能量轉移的過程。然而,所有在生物體內進行的反應源頭只有一個,就是ATP合成。有了ATP,才有能量產生接下來各種生理現象。因此,我們這組報告的主題就環繞著ATP合成酶打轉。首先跟著高能電子走把焦點放在粒線體的內膜上,從Complex I、Complex II、 Complex III一直到 Complex IV,造成氫離子濃度差,最後氫離子衝過ATP合成酶而使ADP+Pi合成ATP。Complex I、II、III、IV分別是四種不同的蛋白質複合物,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電子傳遞鏈;而ATP合成酶則由F1及F0兩個大單位組成,而最重要的是a、c以及βsubunit的交互作用,幫助合成了ATP。在講述完整個過程後,我們接著探討其在熱力學上的原理包括自由能(G, free energy)、化學位能以及最重要的結論:一個介面只要兩邊有濃度差或是電位差,就可以放出自由能作功,此即為氫離子濃度差可以提供ATP合成的重要基礎。然後我們計算電子傳遞過程中的能量釋放,探討質子濃度累積的能量來源。最後我們延伸至ATP合成酶F1的βsubunit因形變所釋放的能量,計算ATP分解的自由能差,進一步用熱力學的理論探討ATPase分解ATP的過程。 參、理論簡介: ATP如何提供生物體能量: 自由能變化(△G)小於零的反應會自動進行。而ATP的水解正好可以讓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自由能變化從正值變成負值。這就是ATP可以提供能量的原因。 例如: 現在生物體內要進行下面式一的反應,但是式一的自由能變化大於零,非自發。因為自由能的可加成性,使得兩反應式一起進行後△G總小於零(= -3.9),使得△G小於零,反應就變成可以自動進行。 1.Glu+NH3?Glutamine -----------△G=+3.4kcal/mol 2. ATP+H2O?ADP+pi -----------△G= -7.3kcal/mol 二、ATP的合成-電子傳遞鏈: 電子傳遞鏈由complex Ⅰ、Ⅱ、Ⅲ、Ⅳ組成,大部分(除了NADH、succinate琥珀酸鹽、CoQ之外)都是integral protein(橫跨膜兩端的蛋白質)。高能電子從cytosolic NADH(細胞質中的NADH)傳到mitochondrial NADH(粒線體中的NADH)。 # HYPERLINK /wiki/Electron_transfer_chain /wiki/Electron_transfer_chain ComplexⅠ (NADH∶泛醌氧化還原酶)。 組成:分子量700X103~900X103,含有25種不同的蛋白質,包括以黃素單核苷酸(flav in mononucleotide,FMN)為輔基的黃素蛋白和多種鐵硫蛋白,如水溶性的鐵硫蛋白(iron sulfur protein,IP)、鐵硫黃素蛋白(iron sulfur flavoprotein,FP)、泛醌(ubiquinone,CoQ)、磷脂(phospholipid)。 功能:催化位於線粒體基質中由TCA迴圈產生的NADH+H+中的2個H+經FMN轉運到膜間空間,同時再經過Fe-S將2個電子傳遞到CoQ(又稱輔酶Q);CoQ再與基質中的H+結合,生成還原型泛醌(ubiquinol,CoQH2)。 角色:一種H+幫浦。 傳遞機制: NADH會連接到complex 1的特定位置,且把兩個電子傳給FMN並產生NAD+以及FMNH2。 電子會流向3個[4Fe-4S]中心,然後再流向和complex 1緊密相連的輔酶Q上,形成UQH2。   接著,這個UQH2,會把它的一對電子轉移給[2Fe-2S]中心。 最後,電子會傳到在“膜的疏水性核心”的一個可移動的輔酶Q上,形成UQH2。  HYPERLINK .tw/s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