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辞巧理深,技高旨远——对《拿来主义》的审美鉴赏.docVIP

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辞巧理深,技高旨远——对《拿来主义》的审美鉴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辞巧理深,技高旨远——对《拿来主义》的审美鉴赏

PAGE  2013高考语文文本解读:辞巧理深,技高旨远——对《拿来主义》的审美鉴赏    写于1934年的《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中的精品。该文自诞生迄今,不知有多少人作过解读和评价,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但由于受认识和时代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今天看来,有许多阐释过分强调其思想性而淡化了文学性,显得牵强。而该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后,则被过多地从语言学或文章学的角度进行条分缕析,虽然全面而细致,但其文学价值仍被淹没在学科性之中了。鉴于此,我们有必要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鉴评这篇杰作,分享和领受文学巨匠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拿来主义》出手不凡。一开始并没有进入“拿来”这个论题,而是逆锋运笔,顺手一抛,先说清朝政府奉行的“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闭关主义”;再谈“送去主义”,并列举了一连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实例,“古董”也好,“古画和新画”也好,“梅兰芳博士”也好,以及“活人代替了古董……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等语言,笔触既风趣幽默,又鞭辟入里,冷嘲热讽,概括而形象地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国民政府崇洋媚外的本质。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这些卖国求荣行径的极大蔑视和愤慨。当然,作者并不反对国家与民族之间的正常而有益的文化交流。鲁迅先生是非常赞同文化互传的,他曾亲手译介过许多国外的优秀作品。可见,作者所深恶痛绝的是那种一味地讨好洋人、在外国文化面前摇尾乞怜而有辱国家和民族尊严的“送去主义”。因而,文章这样写不但根本没有离题,反而更加突出了文章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增强了作品的现实意义,还拓宽了论题的“有效射程”,使论述具有更大的覆盖面。由此看来,这么短短一段文字,其传递的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可能是相同篇幅的一般政论文的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产生的说理效果则更为其它议论文所远不及。因为它以感性的材料积淀理性的意念,以形象的话语放射出深刻的思想光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    接着,作者在批评了“闭关”和“送去”两种“主义”的基础上,笔锋一转,自然而诙谐地亮出了话题的核心——“拿来”,轻轻一迈,完成了180度的大跨越。语言是那么的平实而熨帖,一个“礼尚往来”,既扣住了上面的“送去”,又衔接了刚拈出的“拿来”。有“往”必有“来”,这本是相当通常的“仪节”,似乎人人皆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偏偏“我们”当中“没有人”能根据这一“仪节”做事,光“送去”而无“拿来”。说得确切点是非但没有做,连想到的也很少,所以作者文中用了“说道”二字,将行动与思想截然分明,表意是何等的准确!高考资源网    按照常规的思路,亮出了观点之后,就以此为中心展开论述了。可是,鲁迅先生并没有落入这样的窠臼,他觉得对“送去主义”的论说言犹未尽,于是便再度回首,深入剖析。作者说“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属于杂文中比较常见的“欲擒故纵”法,将准备否定的观点或内容先虚拟地肯定下来,经过分析评论,揭示其谬误,再作否决。这里以尼采的“自诩”来比照中国的“自夸”,作者用“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这样直率肯定的语调对尼采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又以“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这种亦庄亦谐的语气进行含有善意的劝导。从行文中不难看出,尽管作者对中国人自欺欺人式的“自夸”历来是很反感的,但他看到就多数中国人而言,其中还是包含着许多朴素的民族自豪感成分的,不能一概而论。因此,他不是用批评尼采的方式来对待这种不确切的“说法”的,而是将二者作了科学而恰当的区分,具有极强的分寸意识。并进一步深刻地指出了那种“自夸”的严重危害:“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即使是“残羹冷炙”也只得靠“讨”才会有,足见自己绝对是一贫如洗的了。多么可怕的后果啊!让人闻之心悸,不敢多忖。这里虽然用的是比喻的说法,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表面上作者谈的是尼采、煤等,与文化交流并无多大关联,而实际上仍然紧紧暗扣“送去”与“拿来”的关系,仍是在表明不能坐享其成,应该“拿来”的主张,真可谓箭无虚发,矢矢中的。高考资源网    话说到这里,作者还觉得对与“送去”相关的“抛来”、“抛给”、“送来”等极容易让人们信以为真的行为性质尚未阐述清楚,于是就专门安排了几个段落进行要言不烦的集中论析。作者认为“抛给”要比“抛来”更令人不安,它带有某种有意识有企图的文化渗透,所产生的后果和危害要比那种随意性的“抛来”严重得多,而且往往在冠冕堂皇的幌子掩盖下进行,具有极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作者还列举了“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等“送来”的玩意儿,这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精神上和物质上直接或间接毒害中国人民的“嗟来之食”,给中国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jl2016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