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用量策略之二 因证施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药用量策略之一 因病施量  因病施量,我们称之为与病相关的量效关系,简称“病量效”。   这里的病,是指疾病的种类及病势。“因病施量”的策略可概括为:对需要长期调理的慢性病、上焦病、轻浅的疾病(正邪相当或病邪轻浅),小剂量用药即可收四两拨千斤之效,治疗这类疾病剂量宜小。而对危重症、沉疴痼疾、病邪深重的疾病(一般邪实盛或正气虚极),剂量宜大。正所谓重剂起沉疴,小量则杯水车薪,恐于事无补。   而且,因病施量具体包含“随病施量”和“因势施量”两方面内容。   随病施量   随病施量指根据疾病的种类施量,包括调整单味药物的剂量和整方剂量。   “病”决定药量   一病有一剂量阈。同一中药,主治疾病不同,用量亦当有别。因一药有多效,其在不同剂量范围内,发挥不同功效。如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就有“半夏一两降逆止呕,二两安神催眠”之说,并在其《吴鞠通医案》中得到了大量的体现。如在卷一中所论及李氏医案:“六脉阳微之极,弦细而紧,内而饮聚,外而瘰痛,兼之内苛,饮食减少,得食易呕,乃内伤生冷,外感燥金之气而然,以急救三焦之阳与阳明之阳为要。”   书中处方以姜半夏六钱至一两取其降逆止呕之效,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昼夜不寐,给予《灵枢》所载半夏秫米汤,其中姜半夏用二两以取其安神催眠之效,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又如河北省名老中医,内科杂病专家刘沛然擅用细辛治疗疑难杂病,他认为“药量不同能改变药的性能及方剂名称,并能转化定局与变局的关系。”所以其在用细辛的过程中,根据患者不同的疾病给予15~150克不等的用量。比如治疗寒厥吊阴腹痛,细辛用15克温经发表;治疗传导性耳聋,细辛用30克宣通耳窍;治疗静脉炎用60~120克温通血络。   “病”决定方量   单方在临床中具有多重功效,且功效的体现亦在很多情况下取决于患者的疾病。现笔者以临证应用不同剂量半夏泻心汤治疗两种疾病的病案为例加以说明:   病案1:半夏泻心汤治疗痤疮1例。   患者,女性,23岁。以“面部痤疮5年,便秘3年”就诊,就诊时症见乏力,精神疲惫,眠差,无食欲,大便4~5日一行。舌淡红,苔微腻,脉弦细沉偏弱。中医辨证为脾虚胃滞,投以半夏泻心汤加减以调理脾胃。   组方:清半夏15克,黄连6克,黄芩9克,党参15克,厚朴30克,枳实30克,酒大黄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5大片。水煎服。患者服药14剂后,诉面部痤疮减轻80%,便秘明显好转,大便每日1次,精神转佳,睡眠改善。   病案2:半夏泻心汤治疗糖尿病1例。   患者,女性,57岁。确诊2型糖尿病6年,现血糖控制不理想。就诊时诉胃胀,无食欲,大便干,1~2日一行。舌颤,苔薄白,舌底瘀,脉沉略弦。空腹血糖12.1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6mmol/L,糖化血红蛋白8.9%。中医辨证为脾虚胃滞,以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清半夏15克,黄连45克,黄芩30克,干姜12克,党参30克,知母30克,枳实15克,炒白术30克,酒大黄6克,炒酸枣仁30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患者服上方加减45剂,胃胀基本消失,大便每日1次。再查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9.8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   上述两案虽均以半夏泻心汤调和脾胃,然病案1所治之病为痤疮,黄连、黄芩小剂量调理即可收功;病案2所治之病为糖尿病,调和脾胃同时,重在清胃热,降血糖,黄连、黄芩若用小剂量则于降糖无益。   中药与化学药物一样,在剂量与疗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很多中药只有当达到一定剂量时才能发挥某种功用。   因势施量   因势施量指根据病势缓急、轻重决定方药用量。一般病势急、病情重,用量宜大;病势缓,病情轻,用量宜小。   《伤寒论》第323、324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和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两方皆是由甘草、附子、干姜三味药组成,不同的是四逆汤中附子用量为一枚,干姜用量是一两半,而通脉四逆汤中附子用量是大者一枚,干姜用量是三两。   两方均治少阴寒化证,其中四逆汤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证,通脉四逆汤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病证,病势较四逆汤证危重,故加大附子和干姜的用量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张锡纯乃近代中医大家,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载医案中,所用药物的剂量有常规剂量也有大剂量,随其病症的发展决定,特别是在急危重症中积累了大量用重剂的经验,疗效突出,备受现代医家推崇。   张锡纯言:“用药当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有所用之药本可除病,而往往服之不效,间有激动其病愈加重者,此无他,药不胜病故也。病足以当其药而绰有余力,药何以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