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性礼仪.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渡性礼仪

PAGE  PAGE 34 过渡性礼仪 生命周期中的人生礼仪 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的是生命周期中的人生礼仪。 在讲生命周期中的人生礼仪之前,我想补充一点知识通过仪式。 1、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学者,阿诺德·范·吉纳普,他于1873年出生于前德国的维敦堡王国的路德维斯堡。他的母亲是荷兰人后裔,父亲人是法国人后裔。因父母没结过婚,他的姓随母亲,后母亲与继父结婚,他的姓也没改,六岁时迁居法国里昂。后留学巴黎,在巴黎爱上一个失去父亲的姑娘,其父母反对,只因门不当户不对,最后与家里断绝了关系,与这个姑娘结婚。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语言天赋,晚年可用18种语言工作,还不算方言。他超强的语言能力为他对民俗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说到他的著作,有1904年,《马达加斯加的禁忌和图腾》,1906年,《澳大利亚的神话和传说》,1909年,《过渡礼仪》,其中《过渡礼仪》影响最大,他曾写道:“坦白的说,虽然我毕不太看重我的其他著作,但《过渡礼仪》就像我身上的一块肉。它是我彷徨了近十年,犹如内心里突然出现一束光明将黑暗驱散后所带来的结果。 2、下面开始讲通过仪式的内容: 是通过仪式的定义,“通过仪式” (Rites de passage)又称“过渡礼仪”、“生命礼仪”,由法国学者阿诺德·范·吉纳普(Arnold van gennep)提出。他认为,“通过仪式”是“伴随着每一次地点、状况、社会地位以及年龄的改变而举行的仪式”,“任何社会中的个人生活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序列”。(亦可以说, 是使个体能够从一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 还有一点,就是“过渡礼仪”不等同于“人生礼仪”。 3、阈限期(lininality):通过仪式中间那一段被称作阈限期。阈限,即临界,处于两端中间。1909年, 法国民俗学家范吉内普率先提出 “阈限”概念。所谓阈限, 即“从正常状态下的社会行为模式之中分离出来的一段时间与空间”, 因此, 阈限既是过程, 亦是状态。特纳认为, 阈限因仪式类型而异, 主要分两种: 地位提升仪式中的阈限; 地位逆转仪式中的阈限。“阈限( liminality) ”一词来自拉丁语“limen”, 后者意为“在门槛上( threshold) ”, 此典故采借自欧洲人的风俗: 当到达新房时, 新郎必须把新娘抱过门槛。在这个 门槛上, 参与者处于不进不出(或非内非外)的状态, ② 或者如特纳所言, 他们正通过的这个“文化领域( cultural realm) ”既没有其过去状态的踪迹, 亦没有其即将进入之状态的特征, 处于“两可之间” ( betwixt and between) 或混沌状态。 4、通过仪式三重结构(即三个阈限期) ①阈限前礼仪(分隔礼仪):是与原有的状态、地点、时间或地位的分离; ②阈限礼仪(即边缘礼仪):是过渡阶段或称等待阶段,这一阶段中的人既非转变前的人,也非整合后的人,而是处于模棱两可状态的无限定状态,具有中间性; ③阈限后礼仪(即聚合礼仪):是整合阶段,表明人生角色转换的最终实现 。 5、下面以“奈保尔社会身份转换蕴含的通过仪式“为例,来讲解通过仪式在人的发展历程中的体现。 奈保尔人生的分离阶段是从其出生到离开特立尼达,无论时间、地域、社会身份、从边缘到中心,这都是一个成功的分离阶段。奈保尔的祖父作为契约劳工从印度来到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其历史形态方面蕴含着特立尼达印度族群的通过仪式,在奈保尔的作品即不断出现对印度族群的书写和记忆。但是奈保尔的家庭及印度社区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印度文化传统,奈保尔六、七岁时全家搬到西班牙港。 从年龄、地域及文化上看,在被动、无知无识中的奈保尔与母国印度文化的联系被突兀地隔断;从通过仪式理论上看,这是奈保尔人生分离阶段的第一次分离。在西班牙港,奈保尔感到自己处于中间过渡状态,他明显地感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种族混杂的生活有着很深的隔阂,但他却爱上那里晨昏的街头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秩序,经年的观察使他逐渐熟悉了街上居民的穿着、风格和说话的声音,虽然他从未和他们交谈过。奈保尔在中学接受的纯正英式教育赋予了他文学梦想和写作标准,他立下誓言并强烈渴望到英国去文化朝圣,坚定地认为要成为作家就必须到英国去,因为殖民地特立尼达在他眼里是落后的文化荒蛮之地,“对许多殖民地作家而言,宗主国大都市之旅是必经的文化朝圣活动。??殖民首都被视为圣龛,终极知识的源头”。文化上的被殖民心态,使奈保尔把英国文化视为普世文明,他迫切 希望和特立尼达分离,使自己的人生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通过不懈的努力,他获得了殖民政府奖学金得以赴牛津求学,这是他人生阶段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标志着奈保尔获得了一种身份转换的“凭照”。他的人生阶段完成了在地理空间、时间、身份上与印度社区和

文档评论(0)

34586475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