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徽含山县历史变迁.doc
安徽含山县历史变迁
县名由来?? 含山县历史悠久,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分历阳县西部地区设置含山县。县名的由来有两说: 一说是以县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治》说“在含山县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因以命名”。 一说是县城周围环山,故名含山。 武德八年(625年)县废。武后长安四年(704年)复置,更名武寿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含山县。明初裁革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存和州,含南一部分属无为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含山县,属和州,至清季不变。 1958年12月和县、含山县合并为和含县。1959年6月和含分开,复设和、含二县。
历史沿革? 含山秦时为历阳县地,属九江郡。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历阳属淮南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淮南国除,历阳仍属九江郡。武帝置十三州时,改九江郡为扬州,历阳属扬州。后汉因之。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九江郡为延平郡,改历阳县为明义县。 三国时,历阳属吴。 西晋时期,历阳先属扬州淮南郡,永兴元年(公元304),属新设历阳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分历阳县境西部侨置龙亢县,县治在今县南40里,相传即今杨府城村,属扬州历阳郡。 南北朝时期,宋永初二年(421),龙亢属南豫州历阳郡,元嘉七年(430),属豫州历阳郡。大明三年(459),属南豫州历阳郡。齐建元二年(480),属豫州历阳郡。永明二年(484),属南豫州历阳郡。梁太清二年(548),侯景破历阳,江北之地尽属东魏。北齐天保六年(555),齐、梁通和,遂改历阳为和州,龙亢归和州。陈宣帝末,北周尽取江北之地,将龙亢县地并入历阳县,至此龙亢县废。 隋开皇十三年(593),历阳县属和州。大业三年(607),历阳县属历阳郡。 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武德八年(625),含山县废,并入历阳县。长安四年(704),在原含山县境置武寿县,属淮南道和州。神龙元年(705),复名含山县,领属关系未变。自此含山县名沿用至今。 唐天宝元年(742),和州改为历阳郡,含山属淮南道历阳郡。乾元元年(758),历阳郡再改为和州,含山属淮南节度使和州。贞元十六年(800),属舒庐滁和都团练使和州。天稀元年(904),属淮南节度使和州。五代十国时期,含山初属吴、南唐,后属后周,均隶和州。 两宋时期,含山属淮南西路和州防御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含山属淮西总管府和州镇守万户。至元十四年,属庐州路总管府和州安抚司。至元十五年,属和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和州路降为和州,属庐州路和州。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含山县废,县南部分入无为州,余并入和州,属南京庐州府。明洪武七年(1374),属南京凤阳府。洪武十三年,复置含山县,属京师直隶和州。 清顺治二年(1645),含山属江南左布政使司直隶和州。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布政使司直隶和州。 民国元年(1912),废道、府、州,含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至17年,属安庆道。民国18年至37年,先后属安徽省第八、第五、第九视察区和行政专员督察区。 民国27年,日军侵??含山县城,国民党政府转移谢集乡农村。次年4月3日迁回县城。民国30年7月,县城再度沦陷,县城北迁仙踪镇。民国34年7月17日县城光复,8月2日,县城由仙踪镇迁回县城。 民国29年,日伪于含南运漕镇另立含山县政府,民国31年迁铜城闸镇。 民国31年,由共产党领导在福山、陶家厂一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属皖中行署,后改属皖江行署。民国32年秋冬,成立含巢行政督导处,后改为含巢行政办事处(为县级政权),驻福山乡,属和含专员公署,直至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 1949年1月21日含城解放,含山属江淮解放区第五专区。同年6月,改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1952年1月30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8年12月15臼,含山县、和县合并为和含县,属马鞍山市,县治设历阳镇。1959年4月和含县属芜湖专区。1959年6月1日,含山、和县分开,各还原建制。1965年7月28日含山改属巢湖专区(后专区改为地区、行署),2011年8月,原巢湖市区域调整,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