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水稻病虫害资料
一、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为害水稻症状 稻纵卷叶螟成虫
稻纵卷叶螟(别名:卷叶虫、白叶虫、苞叶虫、刮青虫),分布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台湾、海南的全国各稻区。
【为害特征】以幼虫吐丝纵卷水稻叶片成虫苞,幼虫躲在其中取食叶肉,留下表皮,形成白色条斑,致水稻千粒重降低,秕粒增加,造成减产。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为远距离迁飞性害虫,自北而南一年发生1~11代。适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其发生,田间灌水过深,施氮肥偏晚或过多,引起水稻徒长,为害重。
【防治方法】
= 1 \* GB3 ①选用抗虫高产良种,合理施肥,适时烤搁田,降低田间湿度,防止稻株前期猛发嫩绿,后期贪青迟熟,可减轻受害程度。防治方面可考虑释放赤眼蜂,在稻纵卷叶螟产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蜂,每亩每次放3~4万头,隔3天1次,连续放蜂3次。
= 2 \* GB3 ②一般在采用的防治指标为穗期虫量20头/100丛,分蘖期40头/100丛;同时防治适期以幼虫盛孵期或3龄、4龄幼虫高峰期为宜。可选用以下药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500~10000倍液;或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100~1500倍液;或48%多杀霉素悬浮剂6000~10000倍液喷雾防治。
= 3 \* GB3 ③
二、稻苞虫
稻苞虫 稻苞虫成虫
稻苞虫(别名:稻弄蝶、苞叶虫、结苞虫)。除新疆、宁夏未见报道外,广泛分布各稻区。常局部成灾,以新垦稻区、水旱混作区、山区、半山区及滨湖地区稻田发生较多,山区盆地边沿稻田受害最重。
【为害特征】幼虫吐丝缀合叶片成苞,潜伏在其中为害。食后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仅剩叶中脉。
【发生规律】我国每年发生2~8代,南方稻区以老熟幼虫在背风向阳的游草中结苞越冬,北方稻区难以发现越冬虫态,可能迁入。华南一年发生6~7代,以8~9月份发生的第4、5代虫量较大,为害晚稻;浙江一年4~5代,江苏的安徽发生4代,主要为害连晚稻、单晚稻和中稻。尤其在山区稻田、新稻田、稻棉间作区或湖滨区大量发生,危害严重。一般冬春季温度偏低有利于该虫的大发生,特别是时晴时雨的天气,非常有利于其猖獗为害;周边蜜源植物多,能为稻弄蝶成虫期提供充足蜜源,同时水稻处于分蘖、圆秆期,且生长茂密、叶色浓绿,又与稻弄蝶发生期相遇,则水稻常受害严重。
【防治方法】
= 1 \* GB3 ①冬春及时铲除田边、沟边、塘边杂草的残株。利用幼虫结苞不活泼的特点,进行人工采苞灭幼虫。种植蜜源植物集中诱杀,保护利用寄生蜂、猎蝽等天敌昆虫。
= 2 \* GB3 ②检查每百丛稻株有虫10头左右的田块,应掌握2龄幼虫占50%左右时喷药防治,由于稻苞虫晚上取食或换苞,所以施药时间在下午4点以后施药效果最好。施药期间,田间最好留有浅水层。
= 3 \* GB3 ③一般防治螟虫、稻纵卷叶螟的农药对此虫也有效,故常可兼治。
三、稻三化螟
稻三化螟为害水稻症状 稻三化螟幼虫 稻三化螟成虫
稻三化螟(别名:钻心虫、白穗虫),在我国分布在 14℃年等温线的山东莱阳、烟台、河南辉县、安徽宿县、陕西武功一线以南、四川南昌以东,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南稻区,为害水稻。
【为害特征】幼虫钻入稻茎蛀食为害,造成枯心苗,受害稻株蛀入孔小,孔外无虫粪,茎内有白色细粒虫粪。苗期、分蘖期幼虫啃食心叶,心叶受害或失水纵卷,稍褪绿或呈青白色,外形似葱管,称做假枯心,把卷缩的心叶抽出,可见断面整齐,多可见到幼虫,生长点遭破坏后,假枯心变黄死去成为枯心苗,这时其他叶片仍为青绿色;孕穗期则咬断嫩穗粒,抽穗后再蛀入上部茎节造成白穗。
【发生规律】稻三化螟在我国一年发生2~12 代,以老熟幼虫在稻茬内越冬,在热带可终年繁殖。翌春气温高于16℃,越冬幼虫陆续化蛹、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稻株下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趋光性、趋绿性。卵产在生长旺盛的稻叶叶面或叶背,分蘖盛期和孕穗末期产卵较多,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较少。初孵幼虫称做“蚁螟”,蚁螟在分蘖期爬至叶尖后吐丝下垂,随风飘荡到邻近的稻株上,在距水面2cm左右的稻茎下部咬孔钻入叶鞘,后蛀食稻茎形成枯心苗。老熟幼虫转移到健株上在茎内或茎壁咬一羽化孔,仅留一层表皮,后化蛹。羽化后破膜钻出。生产上单、双季稻混栽或中稻与一季稻混栽三化螟为害重。栽培上基肥充足,追肥及时,稻株生长健壮,抽穗迅速整齐的稻田受害轻。
【防治方法】
= 1 \* GB3 ①适当调整水稻布局,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及时春耕沤田,齐泥割稻,减少越冬虫口。对冬作田、绿肥田精耕精作,及时春耕灌水,淹没稻茬7~10天,可淹死越冬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