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0-4-20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诊断与治疗治疗资料
骨质疏松症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一.流行病学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骨代谢的生化指标
五.预防和治疗
“钙能不能减少骨折终点事件?”
“雌激素能否用于治疗?”
六.糖尿病性骨质疏松
七.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
八.男性骨质疏松症
九.预后
;;骨强度
(NIH 2000 声明);一.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资料;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可控因素包括;二.病因与发病机制;骨质疏松的分类; 两型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鉴别
Ⅰ 型 Ⅱ型
女:男 6:1 2:1
年龄(岁) 51-70 70
受累骨骼类型 小梁骨为主 皮质骨或小梁骨
典型骨折部位 脊柱/桡骨远端 股骨近端
骨质丢失类型 加速型 渐进型
PTH功能 减低 轻度增高
病理生理 骨吸收增高 骨形成降低
治疗原则 抑制骨吸收药物 尚无刺激骨形成药物
雌激素
二膦酸盐 二膦酸盐
降钙素 降钙素
钙/维生素D 钙/维生素D(活性VD)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
(一)激素调节
雌激素 雌激素和雄激素是骨骼重要的保护因子。
降钙素 使破骨细胞活性和数量下降,抑制骨吸收。
甲状旁腺激素(PTH)对骨形成有双重调节作用,超生理剂量则抑制骨形成,加速骨吸收。
维生素D 老年人血中活性维生素D浓度降低,与增龄性肾功能减退后1α-羟化酶活性降低、日照减少、胃肠吸收功能减退有关。活性维生素D减低导致肾钙排出增加、肠钙吸收减少、骨矿化受抑、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骨转换增加、摔倒率高,骨密度和骨强度均下降。
;骨重建;;(二)细胞因子
涉及一系列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信息的交换,如促骨吸收因子有白介素-1α、-1β、肿瘤坏死因子。
(三)营养因素
1.钙 骨骼的重要部分,按中国营养学会:
儿童和老年人每日需摄入1000mg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1200mg
成人需要800mg
儿童期如钙摄入不足,会导致低水平的骨峰值(青春期-成年),成年后骨折发生率增加 ;2.蛋白质
骨骼基质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氨基酸。
蛋白质过低,骨架形成不足,骨质疏松容易发生;蛋白质摄入不足 影响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成骨细胞功能轴的活性,
饮食蛋白质过高(血酸性),增加肾小管排出尿钙,可能导致负钙平衡,导致骨钙丢失。
; 长期机械负荷减少促使全身骨量丢失,
卧床一周,骨量丢失1% ,相当于全年的生理性骨量丢失量。
3.维生素 C、K、D、β-(玉米黄素)
在骨代谢中参与骨有机质的代谢、骨钙素的合成。
;
(四)运动
力学变化决定骨的形态和构筑。适量的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可以增加骨峰值和减少骨量丢失。(五)生活习惯
酒精可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减少肠钙吸收;影响肝功能使维生素D羟化障碍;减低血睾丸酮水平;增加皮质醇分泌。
吸烟有拮抗雌激素,削弱雌激素对骨骼的保护作用。
咖啡过多饮用,肾脏钙重吸收减少,粪钙丢失过多。 ;(六)遗传因素 孪生子的研究发现:
60~85%的骨量,70~85%的骨形态, 50~75%的骨代谢, 25~35%的骨折
取决于遗传因素
多个基因与骨密度的调控有关,如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LRP)、1型胶原、维生素D受体(VDR)、雌激素受体(ER)、降钙素受体、?3-肾上腺能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有关。;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遗传相关性疾病,不同的遗传背景使每个个体获得的骨峰值大小和骨丢失速度不同,由此形成骨密度高低决定着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骨峰值(PBM,peall bone mass)是指一生中骨量最高的时期,通常在25-35岁。
环境因素部分影响骨量的多少,包括营养、运动、生活习惯等。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5.营养缺乏 维生素D、C、K及钙缺乏、低蛋白血症。
6.废用性、失重、长期卧床、瘫痪等。
7.先天性成骨不全(OL)和变形性骨炎(Paget氏病)。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发生于既往身体健康青春发育前的儿童或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通常在青春期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诊断需除外其他继发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