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讲侵犯与利他资料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一、侵犯与攻击1、侵犯的含义2、侵犯的类型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5、儿童攻击行为6、攻击理论;1、侵犯含义;按照行为方式:言语侵犯与动作侵犯
按照动机:报复性侵犯:打群架
工具性侵犯:抢劫
按是否违犯社会准则:
反社会侵犯行为:暴力犯罪
亲社会侵犯行为:警察制止犯罪行为
被认可的侵犯行为:自卫行为 教育体罚;3、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5)拥挤:
有些研究表明拥挤会导致侵犯性增加;有的研究发现拥挤对侵犯只有很少甚至没有影响。
弗里德曼认为,拥挤的效果取决于已有的条件,也即拥挤会强化神原有的情绪,而不管原有的情绪是什么。
梅耶(Mayer,1993)指出,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里有着更高的犯罪率和更高的精病率。即使这些城市未受到高犯罪率的困扰,但那里的居民也可能更感到恐惧。如,多伦多的犯罪率是香港的4倍,然而香港的人口密度是多伦多的4倍,香港居民比多伦多居民感到,走在香港的马路上更不安全。
; 6)生物的
A、遗传因素:如染色体为XYY的男人更富攻击性。
B、神经因素:
a、下丘脑。破坏猫的下丘脑腹内侧核,猫会产生异常凶猛的攻击行为。“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 B、边缘系统。刺激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可使动物产生防御反应,而切除双侧杏仁核则一般会引起情绪低落,动物变得较为温顺。
C、生物化学因素
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侵犯行为有关。
b、雄性性激素与侵犯有关。
c、低血糖似乎都与侵犯性联系在一起。;4、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3)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必须及早进行
提供痛苦的线索,产生移情,学会自我控制。
4)合理宣泄:阿伦森
用体育活动来消耗侵犯性能量;
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侵犯行为;发泄室、倾诉、替代物品等。
做一些直接的侵犯行为。;5)控制暴力媒体:;5、儿童攻击行为; M. S. Holmberg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看作是破坏性的或冲突性的。
随年龄增长,儿童之间的冲突性为呈下降趋势到两岁半,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性交往只有最初的20%。; 美国心理学家D. F. 海和H. S. 罗斯(1982)对24对年龄为21个月的婴幼儿的冲突行为进行研究:; 研究人员认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不仅有助于儿童学习如何有效地发动和终止相互攻击,而且这些经验还为儿童提供了有关社会秩序的信息,其中包括社会成员与他们的财产之间的关系的信息。; B、儿童攻击发展的基本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W. Hartup研究4-6岁和6-7岁的儿童,发现: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报复性呈增多趋势。张文新等(1996)研究小、中、大270名儿童的攻击行为,也得到类似结果。
研究发现,儿童在2-4岁间,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
攻击行为的发生频率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在儿童中期和青少年期,关系攻击日渐复杂和间接。; C、儿童对攻击行为调节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Shants Vogtannoff(1973)的研究: 要求7、9、12岁儿童对一系列假设的攻击事件作出反应,描述出一男孩对另一男孩的言语攻击或身体攻击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给被试提供大小不同的7块木板,木板的大小代表着报复性攻击的激烈程度的高低,要求被试表明,他将用哪一块报复挑衅者。;结果表明:
9岁和12 岁儿童对无意的攻击所作出的攻击性反应要比有意性反应少
7岁的儿童不能区分有意和无意的挑衅,并作出相应反应。
可见,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把对他人的行为意图的知觉整合到自己的行为反应中去,即认知对行为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 D、攻击行为的稳定性
M. Cummings, 1989,2岁时攻击性强的儿童,5岁亦是如此
R. Huesmann, et,al., 1984,8岁时的表现能有效预测30岁时的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
A. Capspi, 1987,10岁时情绪化、坏脾气和好攻击的个体,成人后仍然存在这些问题
; E、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
身体和言语攻击皆然
男孩擅长身体攻击,女孩擅长言语攻击
小学高年级以后,攻击行为多指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