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坡“文理自然”创作论及其于当今各类文体创作之借鉴意义(改定稿)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作业”
PAGE \* MERGEFORMAT 3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作业
王荣鑫
学号:200808580218 手机东坡“文理自然”创作论
及其于当今各类文体创作之借鉴意义
吾国之所谓“文”者,自先秦之于近代,文笔之争,骈散之辩,未尝止息。骈文华而缛,散文拙而实。于今之视角观之,可谓秋色平分。王观堂先生云:“散文易学而难工,骈文难学而易工。” 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07年9月。
迨至唐,韩昌黎、柳河东二公倡兴散文,“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五〇八页。
,欲除骈文之弊。此所谓“古文运动”也。然文风之弊,积重难返,骈文一统文坛,至唐末而未衰。至有宋一代,欧阳文忠公以盟主之姿力挽狂澜,开散文之新风。其后学,有如三苏、王荆公、曾文正等,遂成一派,明人 明代初年,临海人朱右编《六先生文集》,专收此八家之文,因其合三苏为一家,故称“六先生”。后“四库全书”收录此书,更名为《八先生文集》。参见《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一七一八页。
缀之于韩柳之后,名曰“唐宋八大家”。八家虽各有创建,而文名最著者莫过于苏公东坡。今之所言“著作等身”,用者多有夸饰之嫌,然用诸苏文忠公,可谓恰如其分。故以笔者之才,难窥苏公著述全貌,今敢就“文理自然”之论,作管中窥豹之功。
东坡尝作《自评文》曰:“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二〇六九页。
于此观之,东坡行文之准则即不则外物,发乎心而止乎志,如行船“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后赤壁赋》,《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八页。
致使其文词真意切,情志兼备,从容疏荡,气贯长虹。后之学者遂名此风为“文理自然”。
窃以为,东坡自然之文风,自密州始见,至黄州臻成。熙宁七年,苏公杭州通判任满,本自请外放,暂避朝中流波,待波息之后回朝。然三年届满,回朝无望,遂“请为东州守”,时子由宦济南,“实欲昆弟之相近。” 《密州谢表》,《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六五一页。
密州远郡,山穷水恶,盗贼满野,岁比不登。苏公至密,竟“貌加封,发之白者,日以反黑,”后依北城墙建台,子由名之曰“超然”。 《超然台记》,《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三五二页。
其人心境超然,其文亦自超然放达。
自困于御史台时,万念俱灰,然终能生还者,文风澄澈之始也。公至黄州团练副使任后,无案牍之劳行,虽曾有果腹之忧,然躬耕东坡,终自得解围之道。苏公自此诗文方达于“自然”之峰顶。
东坡如是论,亦如是作。其文多首尾畅达、一气呵成,如脱口而出。公于黄州所作《记承天寺夜游》,为后世短文之典范,其文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公之史论,虽不似此小品之轻快灵动,然亦有其自然之风,其议论直抒胸臆,使人读其书想见其为人。如《留侯论》,开篇即气势如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受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3月,第一〇三页。
此文豪气如此,人或误以为史迁之复生。
自“五四”以降百年间,吾国受西夷文论影响殊甚,于古文之精神多有取舍。文始以闲适冗慢为风,论始以精确有据为要。且议论之文归于“论文”一列,与“散文”截然分开。文之取材,多着眼男女恋情而或利场互讦;文之用语,遂趋于绵软无力而或刻薄尖酸。至于“论文”则必求“言之有据”,故多无真性情可言。故今之习作文者,当学东坡之倜傥风流;今之习作论者,当学东坡之开合有度。凡有字句处,必得倾情;凡未动情处,不可落笔。
公之政论公文,虽合于体例,亦文采斐然,读来与其史论无异,皆合此自然之风。苏公知密州时,京东盗贼成患,公上《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奏其事,其文虽合宋代公文骈体之制,然不稍有修饰之感,全文叙则言简意赅,论则酣畅淋漓,可谓字字珠玑。今仅录其末段聊以为证:
京东之贫富系河北之休戚,河北之治乱系天下之安危,识者共知,非臣私说。愿陛下深察,此事至重,所捐小利至轻,断自圣心,决行此策。臣闻天圣中,蔡齐知密州。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