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上课用)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王安石变法针对士、农、兵、商的改革措施各有哪些?;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2、失败原因:;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留言旦犹圣。
……………………
——王安石《众人》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使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被清丈出来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市易法 D.均输法
2.人们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争议最大的两项是
A.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B.市易法、均输法
C.青苗法、免役法
D.保甲法、保马法;3.王安石变法直接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
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4.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作用表述最准确的是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法运动。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1)限制了大地主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得到一定的实惠。
(3)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积贫”的现象有所改善。 ;富国之法;强兵之法; “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阅读下列材料(07江苏)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券役),四日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送至民多失业.间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09江苏)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