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环化合物的重要意义
目录
TOC \o 1-3 \h \u HYPERLINK \l _Toc139351 引言 PAGEREF _Toc13935 1
HYPERLINK \l _Toc113232 大环化合物发展主流:超分子化学 PAGEREF _Toc11323 1
HYPERLINK \l _Toc259682.1 冠醚 PAGEREF _Toc25968 2
HYPERLINK \l _Toc116342.2环糊精 PAGEREF _Toc11634 2
HYPERLINK \l _Toc287282.3 杯芳烃 PAGEREF _Toc28728 3
HYPERLINK \l _Toc139422.4 葫芦脲 PAGEREF _Toc13942 4
HYPERLINK \l _Toc233573 在药物方面,大环化合物的重要地位 PAGEREF _Toc23357 5
HYPERLINK \l _Toc237623.1 抗菌药物 PAGEREF _Toc23762 5
HYPERLINK \l _Toc176763.1.1 大环内酯类 PAGEREF _Toc17676 5
HYPERLINK \l _Toc203203.1.2环肽类 PAGEREF _Toc20320 6
HYPERLINK \l _Toc24453.1.3 氮杂大环类 PAGEREF _Toc2445 7
HYPERLINK \l _Toc104953.2 抗肿瘤药物 PAGEREF _Toc10495 7
HYPERLINK \l _Toc52283.2.1阻断微管形成与聚集的药物 PAGEREF _Toc5228 8
HYPERLINK \l _Toc65983.2.2 作用于核糖体亚单位 PAGEREF _Toc6598 8
HYPERLINK \l _Toc10254 大环化合物的组装研究取得新进展 PAGEREF _Toc1025 9
HYPERLINK \l _Toc89365 结语与展望 PAGEREF _Toc8936 10
HYPERLINK \l _Toc2079参考文献: PAGEREF _Toc2079 11
PAGE \* MERGEFORMAT 12
大环化合物的重要意义
作者:石娟 指导老师:庞韬
(安庆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安庆 246011)
摘要:大环化合物在药物的研发和超分子化学领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很多新型药物研发的进程中,大环化合物类药物一向都是医药学领域的较为常见研究对象。除外,大环化合物还是主-客体化学研究方面的重要媒介,是超分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些具有机械连接的分子在分子马达方面也有潜在的应用。大环化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化学领域研究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给其他的学术研究领域带来了新的气息。
关键字:大环化合物;药物研发;超分子化学;分子马达
1 引言
近几年大环化学的研究和发展甚是迅速。冠醚、环肽、环糊精、卟啉、大环多胺等众多种类的大环化合物在很多领域,如分子识别、超分子自组装和仿生研究,甚至在药学等领域也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这些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医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很多大环类化合物作为抗菌、抗肿瘤等药物在临床上很是常见, 而且现在的研究更是日益活跃。具有机械连接的分子如索烃和轮烷等也特别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它们在分子马达等方面有很多潜在应用。尽管有关索烃和轮烷结构的化合物的报道已有很多,但由于特殊的结构,由单个分子笼构筑的聚索烃和聚轮烷结构的化合物在当前仍要面临巨大挑战。至今为止,国际上有关一维和三维的聚索烃的报道分别只有两例和一例。
2 大环化合物发展主流:超分子化学
分子化学的发展和大环化合物(例如:冠醚、环糊精、杯芳烃、葫芦脲等[1-3])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世纪30年代莱恩对各种类型的穴醚化合物的络合作用深入研究时,提出了“超分子”和“超分子化学”概念。当时他认为象酶和底物的识别作用一样, 在选择性传递过程中, 接受体和底物一样也有着识别作用,这个发现对深入研究很多生物化学过程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如此,可是仅以由共价键结合的分子化学是很难合成较为理想的分子接受体的,只有当接受体具备有络合分子或离子的结构形式和能力,与此同时底物又可借多种分子作用力(例如电性作用、范德华作用力、氢键和近距离斥力等)与接受体结合时,才能让接受体和底物结合,形成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并且稳定的实体。这种“聚集”的实体莱恩把它称之为“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