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旋转DSA对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疾病,尸检占成人1%~5%1,由于大多数动脉瘤较小,一生中不破裂动脉瘤占50%-80%[1]。在美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为1/10000。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年龄为55~60岁,卒中病人5%~15%与动脉瘤破裂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45%病人1月内死亡,幸存者约30%有轻、中度残疾[2]。病因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肿瘤性、感染性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其发生机制主要为先天性动脉中层薄弱或缺陷和动脉壁退行性变等。年幼者多为先天性因素,年长者多为后天性因素所致。目前认为,颅内动脉瘤发生的主要因素是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别是脑底部血管分叉处血流流动对血管壁剪力以及搏动的压力造成血管壁的退化。动脉中层介质减少,导致动脉壁变薄,脑底部蛛网膜下腔内血管在血流冲击下动脉分叉处局部血管膨出或扩大。此外,颅内动脉瘤常与一些疾病伴发,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肌纤维发育不良、马凡氏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Ⅳ型及脑动静脉畸形。多囊肾病人5%--.40%有颅内动脉瘤,10%~30%为多发[3-4]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Willis动脉环周边较大的动脉分叉处,近几年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 动脉瘤破裂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导致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脑梗死和脑积水等多种病理性改变.病死率较高。颅内动脉瘤第1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40%,第2次出血病死率达60%,未经治疗者5年内病死率近75%[5]。因此对于那些可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来说, 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及时明确诊断并积极进行治疗就显得具有重要意义。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检查方式是通过使用标准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技术,依赖于前后位、侧位及多个斜位的投射来描述一个复杂的三维血管解剖,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DSA是80年代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经过20余年的发展,DSA技术、性能不断改进,功能不断增加.目前的DSA己实现了系统化、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过去采用光学减影技术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使血管显影清晰。DSA则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DSA成像原理是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动脉或静脉),在造影剂到达感兴趣区(检查部位)之前,先照一幅蒙片(Mask或掩模象),存人存储器。在造影剂到达感兴趣区后,再摄取血管像或实时像(1ive image),用这同一检查部位的两个不同图像的数字矩阵经计算机进行减法运算(即血管像与蒙片相减),使两个数字矩阵中代表骨胳及软组织象素的数字互相抵消,而组成血管影像象素的数字不被抵消而保留,经数字/模拟转换器(D/A)将血管影像的视频信号显示到TV监视器上。DSA通过动脉穿刺将造影剂注入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从而使脑血管系统显影,以了解血管结构和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血管的位置关系。因其图像分辨率高(0.3mm),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极高,一直被视为“金标准”[6] DSA 既能清楚地显示动脉瘤.又能反映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尤其适用于小动脉瘤的检出;还可同时观察动脉的血流情况.为术中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了依据[7] 。 转折 由于DSA的广泛应用,脑血管病的诊断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诊断仍有28.2%的阴性率,显示动脉瘤和病变血管与临近血管的关系不佳,有时难以与临近血管完全分离且造影时间长、造影剂量大、患者x辐射剂量大 旋转DSA技术是90年代兴起的高新技术。借助旋转采集功能,能很好地显示病变血管与邻近血管的相互关系,避开正常血管的重叠,对动脉瘤的瘤颈及畸形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有较好的显示。1997年以来三位重建成像技术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阳性率和准确率,同时也为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提供了理想影响资料,增加了治疗安全性。旋转DSA技术是设备在采集图像时,c形臂支架绕病人做2次旋转运动。当AEC控制获得曝光条件后,c形臂围绕病人做第一次旋转,根据设定的旋转速度与采集速度采集蒙片。蒙片采集后,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c形臂再做第二次旋转采集对比图像,并实时显示减影血管图像。旋转DSA技术是1972年由Cornelius等首次提出,1983年由Thom 等介绍了此项技术在临床方面的实际应用,并阐述了其在神经影像方面的临床价值,但当时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未得到解决。由于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旋转DSA

文档评论(0)

有一二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