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叙事学分析:《安徒生童话》.pptVIP

第二讲 叙事学分析:《安徒生童话》.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讲 叙事学分析 《安徒生童话》;一般原则:“故事底下找故事”;非结构主义批评的解读: 社会学批评会认为这部作品反映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人际关系(代沟)之类的主题; 精神分析会认为作品体现了俄狄浦斯情结(“落入坑中”是象征求助母亲的子宫,或象征自我惩罚——阉割); 人道主义批评认为作品隐喻人类关系中的困境;也有人认为要从“儿子”(sun)和“太阳”(sun)两个词的相似关系入手进行分析;结构主义批评则以一种图表使小说呈现出一种程序: 儿子与父亲吵架——“低”反叛“高”:垂直轴上“高”/“低”相对立。 儿子穿行树林——“中”:水平轴上的运动 落入坑中——“低”:垂直轴上“低”占主导地位 太阳升至头顶——“高”:垂直轴上“高”占主导地位 阳光射入坑底——“高”对“底”的屈尊 父子和解——低与高恢复平衡 一起回家——“中”:合适的中间状态得以完成。;这种分析根本不看小说实际内容,而专注于它的形式结构。认为这个内在关系结构保持不变,个别成分则可能替换——“你可以用母亲/女儿或鸟/鼹鼠去代替父/子或太阳/坑等”,而“单元之间的关系结构仍被保持着。”结构主义主张:故事的“内容”就是它自己的“结构”。 例如:一个母亲和女儿吵架,女儿去花园和她的宠物鼹鼠玩耍。母亲过来叫她,她不理。这时,飞来一只鹰把她的鼹鼠吃叨走了。女儿伤心扑到母亲怀里哭泣,母女双方和好如初。;结构主义批评的特点 (1)不是评价性的而是分析性的——对作品的文化价值并不关心,从伟大的杰作到平庸的作品,都可以作这种分析。 (2)故意冒犯、拒绝小说的“明显”意义,却试图分析隐含的“深层结构”。 ;一. 情节;查特曼“功能”示意图;情节的组织原则;承续原则;理念原则;二、人物功能与角色;普罗普研究了一百个民间故事之后,认为故事中的人物尽管名字和特征变化无常,其行为功能却只有31种。 1.家庭中的某一成员离开家 2.对主人公发布某种禁令 3.违反禁令 4.对头进行试探 5.对头得到有关他试图捕捉的对象的情报 6.对头企图欺骗他的受害者 7.受害者受骗上当,不自觉地帮助敌人 8.对头伤害或侵犯家庭中的某一成员 9.主人公接受请求或命令 10.主人公同意请求或决定作出反应;11.主人公离家出发 12.主人公接受考验、质问、攻击等等 13.主人公对未来施予者的行为作出反应 14.主人公获得具有魔力的器物 15.主人公被转移、放逐或迁徙 16.主人公与对头直接交锋 17.主人公被留下某种标志 18.对头被击败 19.最终的灾祸或欠缺被补足 20.主人公凯旋;21.主人公被追逐 22.主人公从追逐者手中获救 23.主人公抵家或到达另一王国,但未被认出 24.假主人公提出无理要求 25.交给主人公困难的任务 26.完成任务 27.主人公被辨认出来 28.假主人公或对头被揭露 29.主人公获得新的外表 30.对头遭到惩罚 31.主人公结婚或登上王位 ;例《狼和七只小山羊》: 长者(老山羊)离开家;告诫(小山羊);(小羊)违禁;被坏人(狼)拐走;(老羊)得知消息;决定寻找;杀死(坏人);发现失散者(小羊);返回。 《渔夫和金鱼》 ;普罗普得出四条结论:;普洛普:七种角色;格氏认为,普洛普对“角色”的归纳不够抽象简括。于是他把普洛普的七个“行动范围”(角色),归纳为六个“行动元”(又称“行动者”): 发送者……客体……接受者 辅助者……主体……反对者 这六个“行动元”点明叙事基本事项的各种内在关系: “发者”引发“主体”的行动。 行动有一定的“客体”。 行动时“主体”遇到“对手”阻挠其获得“客体”。 通过“帮助者”的协助,“主角”克服困难获取“对象”并将之授予“接受者”。 ;格雷马斯的“行动元”与“符号矩形”理论 《海的女儿》; 故事中,一个“行动元”可由不同人物扮演,也可由非人的因素扮演。同时某一人物又可扮演多种“行动元”。 ;格氏又认为普洛普三十一个“功能”也不够简练,他归纳为三种“叙述组合”: 契约性组合(叙述命令,接受命令或违背禁令) 完成性组合(历险、争斗、完成任务等) 分离性组合(来、去、离别等) 叙述组合把“行动元”的活动组成情节,如同句法把语汇组合句子结构。一样。由此,将“叙述”变为各种复杂的“句型”来研究。 显然,格氏的“行动元/叙述组合”更为抽象,但因而更为灵活,具有更大的概括能力。便于发现揭示各种叙事句型背后隐含的模式和意义。但也必须承认,过分符号——模式化也容易造成生硬牵强分析的弊端。我们借鉴时应有所批判。;格氏 “符号矩形”(又称“符号矩阵”)理论。他认为在文本表层结构之下还有两层:话语结构和叙述结构。一般结构主义分析只停止于叙述结构。而他却认为这两层还只是“表层结构”。在它们之下还有一层:逻辑/意义结构。它才是真正的“深层结构”。 表层文本 话语结构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