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化学第二讲.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气环境化学第二讲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第一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 ;大气的组成; 大气固体悬浮物 来自:工业(生活)烟尘;火山喷 尘;海浪飘逸盐质。 10μm称降尘(数小时) 10μm称飘尘(数年) ;; ; 中间层(mesosphere) 55-85Km 气温下降达-95℃,垂直运动剧烈, 发生光化学反应。 热层(thermsphere)500Km 空气密度很小,温度升高到1200℃, 电离层 ;大气的压力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 ;来源:火山喷发:H2S、 SO2等 土壤厌氧微生物与植物释放: H2S、(SO2) 陆地上降雨:SO2 、SO42- 风吹起的海盐:SO42- 人为活动 ; 含氮化合物 NO、NO2、N2O5、NH3、NO3-、 NO2-、NH4+ 来源:光化学反应、闪电、微生物固化、 火山爆发森林失火 人为污染:燃料燃烧、氮肥、炸药、染料 ;含氮化合无; 含碳化合物: CO、CO2、CHx、含氧烃等 来源:海洋中生物作用、植物叶绿素的 分解、森林中CO2的放出,人为活 动:含碳燃料燃烧不完全(CO)、 CO2温室效应。含卤素化合物: 氟氯烃类 破坏臭氧层。 详见p31----46页 自学重点1,碳氢化物 2,氟氯烃类 ;? 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 风—使污染物向下风向扩散 湍流—使污染物向各风向扩散 浓度梯度—使污染物发生质量扩散 ? 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的影响;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辐射逆温;辐射逆温;气块的绝热过程和干绝热递减率 ;干气块的绝热过程;;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大气稳定度;2、大气分层与各层的特性;自由基化学基础;第二节 大气中污染物的转化; 初级过程:化学物种吸收光量子形成 激发态物种,其基本步骤为: 分子接受光能后可能产生三种能量跃 迁:电子的(UV- vis),振动的(IR),转 动的(NMR),只有电子跃迁才能产生激发 态物种 。 ; 激发态物种能发生如下反应: 辐射跃迁,通过辐射磷光或荧光失活 碰撞失活,为无辐射跃迁 以上两种是光物理过程 ; 光离解,生成新物质 与其它分子反应生成新物种 这两种过程为光化学过程 ; 次级过程 初级过程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进一 步发生的反应,如大气中HCl的光化学反 应过程: (初级过程) (次级过程);大气光化学反应的规律; 光被分子吸收的过程是单光子过程, 由于电子激发态 分子的寿命10-8s,在 如此短的时间内,辐射强度比较弱的情 况下,只可能单光子过程,再吸收第二 个光子的几率很小。(光化学第二定律);光量子能量与化学键之间的关系;若 λ= 400 nm, E = 299.1 kJ/mol λ = 700 nm, E = 170.9 kJ/mol 通常化学键的能量大于 170.9 kJ/mol, 所以波长大于700 nm 的光就不能引起 光化学离解。 ;2.大气中重要吸光物质的光离解; N2键能较大,为939.4 kJ/mol,对应 的光波长为127nm,因此,N2的光离解 限于臭氧层以上。 ;(2) O3的光离解;O3的光解反应: O3的离解能很低,键能为101.2kJ/mol, 相对应的光吸收波长为1180nm,因此在 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内均有吸收,主要吸 收来自波长小于290nm的紫外光。 ;(3)NO2的光离解;据称是大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