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脑梗塞治疗新进展杨迎民汇编.pptVIP

中西医结合脑梗塞治疗新进展杨迎民汇编.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病名演化及确立; 由于影像学的发展及对中风内涵的认识,确立完善了类中风的概念 经典中风—五大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偏身麻木,口舌歪斜。(前循环) 类中风—风眩、风痹、风痴、风搐、视岐、行走不稳等。(后循环); 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称脑血管病为 “脑卒中”,正式引用了卒中的概念。 1983年——提出定“中风”为病名,指类中风。别称卒中(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学组) 1992年——正式统一以“中风”作为病名,使之与CCD(TCD)编码中西医一致。(全国中医脑病急症会议);*;*;*;中医病因学研究;中医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中医病类诊断;中医病类诊断;标准化研究 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7型 风痰火亢证 风火上扰证 痰热腑实证 风痰瘀阻证 痰湿蒙神证 气虚血瘀证 阴虚风动证;量化研究(数字医学) 风、火、痰、瘀、虚、气六端:有无 轻中重 中风病证候量化标准—《中风证候辨证标准》 轻度:7~14分为; 中度:15~22分为; 重度:≥23分为。 ;中医证候诊断; 证候演化规律研究 急性期——风、火、痰 数日后——火热渐减,痰、瘀为患 恢复期——气虚,阴虚,肾虚 整个病程中——痰、瘀贯穿始终 急性期病机的两个转折点 1.发病至3天—风显著下降;痰、火显著上升; 2.发病第3周—火热明显下降,气虚阴虚明显上升 —证候组合开始转向单一化。 ; 中风病舌脉规律及预后 舌质急性期多为黯淡、黯红、苔黄或黄腻为主; 舌质红绛无苔--阴液不足,内风动越--易复中; 脉象弦滑大者--病虽重,预后尚好; 脉沉细、沉缓、结代者--病多危重,预后不良。;*;*;*;*;*;*;*;MRI成像的分类: T1像脑脊液呈低信号影,主要显示解剖结构,病灶多成较低信号。;*;*;*;*;*;*;*;中医临床研究;化痰通腑法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二)辨证论治研究 2.按照主症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研究 3. 按照变症辨证论治;(三)缺血性中风综合治疗方案研究 1.治疗原则:疗程28天 2.治疗模式:内科基础治疗+辨证论治口服中药+静脉滴注中药制剂+针灸治疗+常规护理+康复措施。 第一时段(发病72小时以内) 3.治疗方法:第二时段(发病3~14天) 第三时段(发病15 ~ 28天) ;第一时段 痰热证--清开灵注射液或醒脑静注射液 1)静脉制剂 非痰热证--碟脉灵注射液 元气败脱证--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 2)辨证选用中药汤剂治疗,口服或鼻饲 3)酌情使用甘露醇等。 4)加强护理 5)康复训练 第二时段 1)、2)、3)、4)、5)、6)静脉营养支持。 第三时段 1)辨证选用中药汤剂治疗,口服或鼻饲 2)配合针灸治疗 3)康复训练;(四)中医康复研究——重心后移 康复理念——早期、持续、心理康复。 现代中医康复: 中药汤剂、注射剂、外洗、药浴、熏蒸、针灸、推拿、精神调养等综合治疗。;(四)中医康复研究--综合康复方案 干预措施;(四)中医康复研究 针灸方案研究 上肢伸肌——采用上肢阳经穴位(肩髃、曲池、合谷等) 下肢屈肌——采用下肢阴经穴位(太冲、血海等) 软瘫期——采用补法 硬瘫期——采用泻法 神昏醒脑开窍针:人中、内关、三阴交(石学敏院士);预防——关口前移 重心下移 1.预防中风发生 2.预防中风复发 3.预防中风变症及后遗症 ——痴呆、抑郁、偏瘫等 中风轻型化趋势(腔隙性脑梗死;无症状脑梗死)— 辨证治疗的挑战;中医用药规律研究;目前主要口服制剂的辨证应用: 化痰通络:消栓再造丸、偏瘫复原丸、消栓通络片、中风回春片、脑血栓片、麝香抗栓丸、华佗再造丸、灯盏花素片等。 醒脑开窍、清热化痰:醒脑再造丸、安脑丸、牛黄清脑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醒脑丸、清开灵口服液等。 醒脑开窍、温阳化痰:苏合香丸等。 益气活血:以岭通心络,步长脑心通等。 补益肝肾:培元通脑胶囊等。;目前主要针剂的辨证应用: 活血化瘀类:丹参注射液、川芎注射液、红花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山鸡椒注射液、蝮蛇抗栓酶注射液等。 阳闭证:安宫牛黄丸(清开灵针、醒脑静针)。 脱证: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