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大蓟-陈泣-学号.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 大蓟文献综述 大蓟别名叫大刺儿菜、大刺盖、刺萝卜等,属菊科管状花亚科菜蓟族蓟属植物,其药效部位是地上部分或根。为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有细纵纹,基部具白色丝状毛。大蓟是一味用于临床止血的常用药,其应用范围广,效果显著,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广泛应用。 大蓟饮片有大蓟和大蓟炭两个品种,目前止血多以炒炭为主。大蓟经炒炭后其药性、功用和外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与其内在物质基础的变化有关。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大蓟、大蓟炭化学成分、炒炭前后成分变化、药效比较等方面的研究、但仍无法解释大蓟炒炭止血增效的真正机理,因此有必要对大蓟炭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包括有效部位、有效物质、炒炭对成分影响、作用机理以及炮制工艺等方面。本课题组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大蓟炭止血药效物质基础及增效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课题,阐明大蓟炒炭作用机理,本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现对大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1.1本草考证 源流考证 大蓟(菊科植物蓟Cirsium japonicum DC.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始载于魏晋《名医别录·中品》卷第二:“大小蓟根……大蓟主女子白沃,安胎,止吐血,令人肥健。五月采[01]。”因原书早佚,其内容主要是是从后世本草的相关内容所得。陶弘景录自《名医别录》其后本草著作如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品》中记载:“大小蓟根味甘,温。主养精保血……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02]。”其后,唐代苏敬等《新修本草》卷第九、宋代苏颂《本草图经》、唐慎微《证类本草》、寇宗 《本草衍义》、清代蒋居祉《本草择要纲目》等均为沿用《名医别录》记载。 名称考证 “大蓟”之名始见于《名医别录》,作为本药正名记录则始于明·兰茂《滇南本草》第一卷“大蓟,一名鸡脚刺,味苦、辛、微甜,性温[03]。”其后的本草著作如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陈嘉谟《本草蒙筌》、李时珍《本草纲目》、李中辛《本草征要》、清·严西亭《得配本草》、刘若金《本草述》、杨时泰《本草钩元》等在载录或运用本药时均以“大蓟”作为本药正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我国最新版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辞书类著作《中药大辞典》也是以“大蓟”作为本药正品名。 除了正名大蓟,亦有大量异名存在。如在《本草经集注》中称为“虎蓟”,《范汪方》中称为“马蓟”,《日华子》中称为“刺蓟”、“山牛蒡”,《圣济总录》中称为“刺蓟根”,《救荒本草》中称为“刺蓟菜”,《滇南本草》中称为“鸡脚刺”,《医林纂要》中称为“牛触嘴”、“鼓椎”,《质问本草》中称为“鸡母刺[04]。”《本草述》注:“大蓟,小蓟,俗呼为茨芥……[05]。”《本草图经》本经外草卷第十九:“鸡顶草生福州。叶如红花,叶上有刺,青色,亦名千针草……[06]。”现代《中药材手册》记载的异名还有“刺桔子”、“大青青菜”、“马刺草[07]。”《全国中草药汇编》中有“大刺儿菜”、“老虎”、“老虎刺”、“山萝卜”、“刺萝卜”、“大刺盖”、“大恶鸡婆”、“山老鼠[08]”等。 功效考证 大蓟性味甘苦凉,归心肝经。《名医别录》注:“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01]。”《滇南本草》第一卷有:“……入肝、脾、肾三经,消瘀生新、止吐血、鼻血、小便尿血、妇人红崩下血。补诸经之血,消疮毒,散结核,久不能收口,生肌排脓[03]。”又见《医林纂要》卷二:“大蓟……治肠风、肠痈及妇人赤白沃,亦治吐 ,能安胎[09]。”《得配本草》卷三:“大蓟,甘,凉。破血,退热,消痈。除沃;漏崩中,去蜘蝎咬毒。得酒,治九窍出血。配小蓟,治崩中。(血虚则妄行)[10]。”《日华子本草》注:“大蓟叶凉,治肠痈,腹藏瘀血,血运扑损,可生研酒并小便任服[11]。”《中药学》[12]则是这样概括大蓟功效及应用,大蓟能凉血止血,散瘀消痈,现代主要用于咯血、便血、崩漏、尿血、衄血、吐血等证,此外还可用于疮痈肿毒,大蓟性寒凉苦泄并有消痈散瘀之功,无论内服、外敷皆有功效,因此,大蓟从古至今都是作为止血良药来使用。 品种考证 自古以来,大蓟在原植物品种方面存在着较多模糊观念。大小蓟由于原植物性状功效相似,二者经常混用或替换。比如,在民国和建国初期,北京地区一般大小蓟不分,如果要分大蓟和小蓟,一般是在大小蓟中,选取其较老而带花实者称大蓟,取娇嫩而不带花实者称小蓟,只因供药部分不同而分之,其实为一种植物;又如东北地区把小蓟当大蓟用;而在河北安国市、天津、保定、郑州、河南禹县等地区,既有用Cirsium segetum Bge.未开花前的干燥全草做大蓟的、也有把Sonchus arvensis L.未开花前的干燥全草做大蓟使用的。 最早记载大小蓟的《名医别录》及《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等中都提到“大蓟是虎蓟,小蓟是猫蓟 。”其中唐慎微的《证类本草》较详细概述

文档评论(0)

麻将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