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汉语汇语义系统与中国文化
(6课时 讲授4 实践2)
怀特:“所有的文化都基本上依赖符号,尤其是依赖发音清晰的语言而产生并永存”
第一节汉语中反映的文化的物质层次
文化的物质层次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方式及其全部产物,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从汉语看古代农牧生产的进步
;(一)关于农作物
1.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中原地区, “粟”和“黍” ;在西南地区,“稻” 。
2.西周、东周时代,《诗经》中就有:
谷类:禾、谷、稷(ji51)、黍、秬(ju51)、秠(pi55)、粟、粱、穈(men35)、芑(qi214)、麦、来、年、稻、稌(tu35)
豆类:菽(shu55豆类总称)艺、荏(ren214)菽、藿
麻类:麻、苴(ju55)、纻(zhu51)
;3.公元6世纪30年代,《齐民要术》收录指称各种农作物的专用名词:
水稻类:黄瓮稻、黄陆稻、青稗稻、豫章青稻、尾紫稻、青杖稻、飞蜻稻、赤甲稻、乌陵稻、大香稻、小香稻、白地稻、菰(gu55)灰稻(共13种)——一年再熟
谷(粟)类:①朱谷、高居黄、刘猪獬、道慰黄、——续命黄、百日粮……——此十四种早熟、耐旱、熟早免虫;②今堕车、下马看、百群羊、悬蛇赤尾、罢虎黄、雀尼泰……——此二十四种,穗皆有毛,耐风,免雀暴;③宝珠黄、俗得白、张邻黄、钓千黄、张蚁白、耿虎黄、都妈赤、茄卢黄……——此三十八种,单秆大谷;④竹叶青、石抑谷、水黑谷、忽泥青、冲天棒、雉子青……——此十种晚熟,耐水,有虫灾则尽矣。
;(二)关于茶
晋 张华《博物志》 “饮真茶令人少眠”。
起源:宋人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茶(上古音[da])之始,其字为荼(上古音[dea])。这一看法可信。因为:第一,从形式上看,“茶、荼” 上古时期既是定母双声,又是鱼部叠韵,具备作为同源词的语音条件;
第二,《尔雅·释木》:“槚,苦荼” ; 而陆羽《茶经·一之源》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a214),”
第三,晋代郭璞《尔雅注》:“(槚)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郝懿行义疏:“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划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
;结论:《茶经》中的“茶”就是《尔雅》中的“槚”和“苦荼”,也即是《周礼》中讲述的“掌荼”的“荼”。
传播:“茶” 在国外有两类读音,一类声母为清塞音,一类为清擦音或塞擦音。
凡从海路去的,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都属前者。而凡从陆路出去的,如俄罗斯、阿拉伯、波斯、罗马尼亚、土耳其。
;(三)关于畜牧业中的牲畜名称
1.商代。不仅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俱全,而且数量相当惊人。甲骨文中已有几个记录指称各种马的名称之从“马”的字:“马+艾、騽、马+利”。。
2.春秋战国。《 尔雅·释畜》记录和解释的六畜名称,共计109个。其中马:51个;牛:18个;羊:11个;犬:10个;鸡:6个;猪:13个。
3. 现代。《现代汉语词典》、《常用构词字典》所收,指称各种马的名词只有“儿马、口马、骏马、劣马”等7个;指称各种牛的名词只有“黄牛、水牛、菜牛、耕牛”等9个。
;提问:这组数据揭示了什么?
第一,从商代到春秋战国。马在交通和战争中重要的作用。各国诸侯奖励耕织,牛耕和铁器逐渐普及开来。
第二,从春秋战国到现代。就畜牧生产本身而言,它在社会经济中所占有的相对地位,逐渐下降。
第三,古今对比。在远古文明中,人们命名时给以不同的特称;到了近现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修饰语加类名的表示方法指称各种事物。;二、从汉语看古代丝织生产的发展
(一)丝织品名称
1.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不久(公元前50世纪左右),我国先民就创造出世界古代史上所特有的丝织技术。此后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公元6世纪左右),我国都是世界上惟一的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2.甲骨卜辞中有不少记录蚕桑丝帛的字和表示丝织事宜的词。如“桑”字、“蚕”字。甲骨文中的“丝”字有“糸(音同丝)”、“絲(音同丝)”等三种形体,其中从“糸”的字就有81个,从“絲”的字也有16个,总共多达100个。
闻一多认为,卜辞中的“桑” 有四种意义和用法:一是作名词用,表示桑木;二是作名词用,表示桑林;三是作名词用,指称地名和人名;四是作动词用,指称采桑活动。
;3.春秋战国时代。丝织品的品种日益丰富多样,名目繁盛;人们已能按照织品的粗细、厚薄、疏密、织纹和生熟来进行分类,给以名称,从而创造新词。
指称各种丝织品的名词有“帛、缯、素、练、绡、纱、纺、縠(hu35)、缟、纨、绨、罗、绮、锦”等(陈维稷《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
“帛、缯”——丝织品的总称
“素”——未经精练的生丝织品的总称
“练”——经过精练的熟丝织品的总称
“绡”——轻薄的平纹生丝织物
“纱”——平纹组织而又最轻最薄的丝织品
;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