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物理研究及其研究进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导物理研究及其研究进展

超导物理概论及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一、超导电性的研究历史与近年来的进展 ; 1. 超导体零电阻现象的发现 1908年,Onnes 在4.125k,1个大气压下液化了He.1911年,他又在Hg样品中首次发现了超导电现象. ;汞的电阻在4.2K附近消失;Onnes。 第一位超导领域的诺贝尔奖;2. 超导体完全抗磁性的发现 ;瓦尔特·迈斯纳; 迈斯纳效应示意图;完全抗磁性;超导体;磁悬浮列车;*;*;*;Meissner Effect;;; 3.超导体电动力学的建立 ;磁场在超导体表面的穿透深度;4.京兹堡-朗道(G-L)理论的建立;在最初发现超导体之后很多年,人们才知道世界上存在不止一种类型的超导体。那种不允许磁场穿过的,是第一类超导体。而阿布里科索夫在1953年的研究表明,还存在第二类超导体,这种超导体允许磁场穿过。 ;第一类超导体;一些元素的超导临界温度;已知的超导元素;第II类超导体 两个临界磁场 HC1、 HC2 H?Hc1 Meissner态,完全抗磁通 B=0 Hc1 ?H ?Hc2 混合态,磁通格子态 磁通量子、磁通钉扎、流动、蠕动。 H?Hc2 正常态 理想第II类超导体、非理想第II类超导体;第二类超导体相图;混合态;合金及化合物超导体;1957年阿布里科索夫进一步求解G-L方程,从而预见了第二类超导体混合态的磁通结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微观理论基础的GLAG理论。其中,最后一个G代表戈尔柯夫(Gor’kov),是他G-L方程可有微观理论导出,并给出G-L理论的有效适用条件;2003年10月,诺贝尔奖评委会将该年度的物理学奖授予了京茨堡、阿布里科索夫和莱格特三人。 京茨堡说:“很久以前我就忘了这回事。”; 1962年,朗道因为对液氦超流动性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人们发现能产生超流动现象的是氦4(氦的一种同位素),而氦3不会产生这种现象。后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时还在英格兰苏塞克斯大学的莱格特对这一奇特的现象作出了精彩的解释。 ; 莱格特和京茨堡一样不太走运。199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当年康奈尔大学发现氦3超流动性的三个人,莱格特却榜上无名。 ; 岁月流逝,获奖时今京茨堡已届90多岁高龄,阿布里科索夫快80岁了,而莱格特也有近70岁了。1980年代末,阿布里科索夫移民到美国,在阿贡国家实验室继续他的科学生涯,京茨堡一直在莫斯科,莱格特则来到了伊利诺伊大学,至今还活跃在超流动研究领域。;维塔利·京茨堡(VitalyL.Ginzburg) ;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Alexei?A.Abrikosov);安东尼·莱格特(Anthony?J.Leggett) ;5.超导微观理论的建立;Bardeen;BCS理论;同位素效应;超导能隙;从超导基态产生一个在 k 态的单激发准粒子的激发能:;超导基态中电子分布;6.约瑟夫森效应的发现 ;Josephson(约瑟夫森)效应;超导量子干涉仪 (SQUID);该理论认为:电子对能够以隧道效应穿过绝缘层,在势垒两边电压为零的情况下,将产生直流超导电流,而在势垒两边有一定电压时,还会产生特定频率的交流超导电流。在该理论的基础上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超导电子学。;Josephson Effect;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 (SQUID) ;1986年以前超导研究过程 1911年 Onnes发现Hg在4.2K电阻突然下降为零 1933年 Meissner效应的发现 1911-1932年间, 以研究元素的超导电性。Hg、Pb、Sn、In、Ta…. 1932-1953年,发现了许多具有超导电性的合金。 如 Pb-Bi,NbC,MoN,Mo-Re……. 1953-1973年,发现了一系列A15型超导体和三元系超导体。 如 Tc?17K的V3Si,Nb3Sn; 特别是Nb3Ga,Nb3Ge Tc?23.2K 其中1957年提出了BCS理论 (1972年诺贝尔物理奖) 1962年发现了Josephson效应 (1973年诺贝尔物理奖) ;1973-1986年;7. 高温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1987年在超导材料的探索中又有新的突破,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朱经武小组与中国科学院

文档评论(0)

骨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