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质课.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6~1978 一个特殊的年代 1976~1978 一个特殊的年代 材料一: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二:……部分企业没有严格的经济责任制,经济核算不健全,职责不清,考核不严,职工多生产和少生产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 P53  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实行厂长负责制等。 改 革 农村 城市 开 放 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转折 点 线 面 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 1985年起,经济开放区; 环渤海经济开发区 长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 珠江三角洲 P44 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1980 经济特区 1984 沿海开放城市 1985 沿海经济开放区 最后 内地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海南 浦东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巨变 第三次 第二次 第一次 任 务 结 果 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 *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二课 有这样一位老人 他从未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官方称为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核心。 他一生共8次登上《时代》杂志,并两次获得该刊的年度风云人物。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 ● ● ● ● ● 1933年2月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69年下发江西劳改 1975年,总理病重 1977年7月再次复出 全面整顿 为主席不容 一生“三落三起” 邓小平政治生涯的三落三起: 1、一落: 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反对左倾路线,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撤职、下放。 2、二落: 66年被批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撤销党内一切职务。 3、三落: 76年搞全面整顿为毛泽东所不容,掀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文革结束 路在何方?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 “我们必须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邓小平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意义: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转折 1978年12月,北京 召 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转折 内容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 (4)经济上: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召开 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转折 思想基础 内容 意义 两大转折 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 体制 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三个标志 ①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②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召 开 ③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改 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转折 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 改革到底要改什么? 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的环节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 革 农村 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转折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兴起? ①基本国情: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国家就不稳定。 ②人民公社化体制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 ③农民的首创: 凤阳县小岗村农民 ①尝试: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小岗村 ①尝试: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分田到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