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崤之战2015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崤之战; 1、“传”是什么意思?“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2、《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3、《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春秋三传” 4、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 “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击秦师于崤。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关于历史背景,补充说明以下几点:? 1、“秦晋之好”。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后回国,晋强大起来。? 2、崤之战前二年,秦穆公争霸,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有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记载的就是这件事。 ?; 4、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 5、晋文公去世,秦为与晋争霸,攻郑,秦攻郑要越过晋国,晋乘机伏击,于是发生了秦晋崤之战。 在作战之前…… 冬,晋文公卒。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⑴;出绛,柩有声如牛(2)。卜偃使大夫拜(3),曰:“君命大事(4),将有西师过轶我(5);击之,必大捷焉。”; 注释: ⑴庚辰:晋文公死后的第二天,据推算为十二月初十日。殡:殡葬。曲沃:晋国的旧都,也是晋君祖坟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 (2)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柩有声如牛”,是一种迷信传说。 (3)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大夫,姓郭名偃。大夫:此处泛指当时参加晋文公殡丧的官员。 (4)大事:指军事。 (5)西师:西方的军队;秦国在晋国之西,故此处指秦军。轶(yì):本意是后车超过前车;此处“轶”与“过”连用,作“越过”解。晋国位于秦国、郑国之间,秦攻郑必经过晋国。 翻译:鲁僖公三十二年的 冬天,晋文公去世。庚辰日,将要移灵到晋国旧都曲沃去停放,刚抬出国都绛城时,棺柩里突然发出响声,如同牛鸣。卜筮官郭偃命令随行的大夫们下拜,并传告:“先君文公指示国家用兵的大事,将会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国国境而过,趁机攻打,必大获全胜。;;文章结构;第一段蹇叔劝谏。 (1)杞子:秦国大夫。按: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秦、晋联合出兵攻郑,郑国大夫烛之武说服了秦穆公,拆散了秦、晋的联盟,秦国单独同郑国构和。秦穆公在撤军时,怕郑国为晋国所灭,故派秦国三个大夫杞子、逢孙、扬孙领兵留守郑国。 (2)孟明:秦国大夫,姓百里,名视,字孟明,是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姓西乞,名术。白乙:秦国大夫,姓白乙,名丙。孟明视、西乞术、白乞丙三人,都是秦国的将帅。;3、分析理解。 思考1:赛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 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停心”。 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 晋:“且行干里,其谁不知!” 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襄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冷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思考2: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 ;二、騫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騫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騫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

文档评论(0)

tt4356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